遷都的籌備正在展開,而反對遷都的聲音驟然增多。

朱允炆理解這些人為何反對遷都,擱著自己是官員也可能會反對。

朝廷中南方官員居多,一旦遷都北平,那就意味著想回趟家都不容易,縱是朝廷封印一個月,這路上來回耽誤的時間至少二十日,回到家還沒好好照顧下父母,和鄉鄰打招呼,這就要返京了。

這還不說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問題。

一些官員上書,言說兀良哈沒了,韃靼也被打敗了,北方邊疆的威脅已是很弱,朝廷已用不著遷都在北。

這種說法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實則是短視。

且不說南方定都的王朝國運很短,就沒長壽的先例,就說草原上的威脅小了,那草原要不要控制,要不要管理?

身在南京去管理草原,多少有點鞭長莫及。而在北平就不一樣了,朝廷能夠最大程度上管控草原,將那裡轉化為大明的天然牧場。

況且南方出了問題,多數都是折騰不起來,而草原上的敵人,就如同野火燒不盡的草,若不照管,不出二十年,那裡又將會出現敵人,這裡的敵人可能是瓦剌、韃靼的族人,也可能是更北方潛在的敵人。

草原之大,大明消滅不了所有,如今之策,便是以北平為依託,向北、西北、東北發力。

況且未來大明是需要鋪築鐵路的,一日夜行個八百里還是可以實現,這又保障了北平對外輻射的速度與能力。若待在金陵,縱有火車晝夜行進,也容易錯失戰機。

在朱允炆看來,未來大明對外的戰略重心除了草原之外,只有兩個:

其一,大海,航海。

其二,陸地,絲路。

航海需要造船廠,需要一定的產業作為支撐,南京這裡已形成完備的體系,又處在長江邊,各種條件極是便利。

造船廠不需要北遷,以南京為中心,發展造船業,支撐遠航足夠了。

但絲路開拓,向西進入中亞、歐洲,將大明的威名、物產、資源傾瀉到西方,需要一個更北面的國都,需要一個更能泵送大明國力的國都。

從長遠來看,從整體戰略,未來佈局來看,北平更適合做大明帝國的國都。如果將大明比作一個巨人,金陵是巨人的腹部,而北平才是心臟。

遷都!

誰反對都不行!

花費了無數人力,無數財力,這些年為北平營造的匠人、民力超出了二百萬,眼下這馬上完全竣工了,還敢跳出來反對遷都?

自己不是太祖,北平也不是鳳陽,自己絕不允許北平成為爛尾樓。

朝會。

朱允炆拿起一封封奏摺,目光冷厲地看著眾官員,冷冷地說:「遷都乃是國策,多年前已是定下!眼下遷都籌備剛起,你們就站出來反對,一個個說得冠冕堂皇,理由充分,渾然不將國之根本、國之大利放在眼中,滿是個人私心!」….

「朕不管你們上多少反對遷都的文書,也不管之前是誰反對,自今日起,誰反對遷都,那就留在金陵,留在南方!朕意已決,遷都勢在必行!一應籌備加速,各部遣官分批先行,國子監、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等,也分批前往。明年入秋,朕入北平!」不容反對,不容商議。

面對強勢的建文皇帝,百官實在無法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