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意味著,孛羅城陷入了極度空虛的處境。

一旦帶出去的三千騎兵出了問題,或是出去之後有其他騎兵奪取孛羅城,那孛羅城軍民就危險了。

失去了孛羅城,就等於失去了控制南下伊犁的山道入口!

瓦剌完全可以進入賽里木湖,威脅伊犁。

從大局來看,孛羅城不容有失。

從全軍來看,軍隊不宜輕易出城作戰。

事實上,西疆都司瞿能下達的命令是堅壁清野,固守等待,並不希望軍隊出城主動進攻。

瞿能的考慮是對的,瓦剌主力都來了,無論打哪一座西疆的城,在兵力上都佔據著優勢,帶軍隊出城作戰,顯然容易吃虧,不如堅壁清野。

反正西疆足夠大,人口也不多,加上這幾年來布政使司一直都將人口遷至城池附近,瓦剌怎麼折騰,都不容易弄到足夠的補給,對大明也沒什麼傷害,到頭來,只能是跑來跑去,一無所獲。

只是命令與戰機有衝突。

蔡熊英最難的就在於這裡,一方面不希望失去這次機會,留下終身遺憾,一方面又擔心是陷阱,導致大明處在被動處境之中。

「派斥候偵察方圓六十里,檢視是否有瓦剌其他騎兵。另外,命令軍士進入作戰準備狀態,一旦安全域性的準確訊息傳來,我們就去會會瓦剌!」

蔡熊英終究沒有太過冒險,而是選擇了一種折中的、穩健的應對策略。

馬哈木絕對不會想到,正是蔡熊英追求穩健,給了瓦剌一條生路。

等到齊宏渾身是血帶回準確的訊息時,蔡熊英當即點了三千騎兵,直奔東八十里山口。

只是,這個時機已經不是最佳時機。

瓦剌軍隊在這段時間裡,已經實現了七成人馬下山,聚集在山下的騎兵多達兩萬。雖說馬哈木、把禿孛羅、太平等一干人還沒下山,可山下畢竟有折兀朵、峰陸等大將守著。

折兀朵是馬哈木的心腹大將,能留下清理外圍就說明了其能力非凡,在射殺窺視的大明軍士之後,折兀朵便清楚地判斷,明軍將會出動。

果然,不到四個時辰,蔡熊英的軍隊便出現在遠處,折兀朵沒有客氣,直接帶了八千騎兵對沖過去。

蔡熊英本就是小心試探,誰成想這還沒試,人家主力先撲了過來,黑壓壓的軍隊看不到尾,加上戰馬奔跑時間長,經過雪地耗費體力過大,認為正面交鋒沒什麼好處,當即下令撤退。

折兀朵追擊蔡熊英,追了二十里,硬是沒追上,只射殺了五十餘明軍。

經過這一次戰鬥,蔡熊英沒了再次出手的信心,帶騎兵返回孛羅城選擇固守,扼守山口,困殺瓦剌主力的時機,被錯過了。

馬哈木終還是活著撤到了山下,下令紮營休整。

大帳。

馬哈木陷入沉默,深深的挫敗感不斷沖刷著意志。

回頭望,自

己想要得到西疆,可這一路跑來,什麼都沒得到。籌謀已久的伊犁就在天山南面,而自己卻被困在了天山以北!

南下下不了,西進進不去,北面全是山!

東面,那是回家的路。

馬哈木看向太平、把禿孛羅,很不甘心地說:「因為登山下山,折損了近兩千軍士,他們的死,我來擔著。眼下奪取伊犁的計劃已不可行,我認為,可以帶軍隊返回昌都剌,威脅烏魯木齊城。現如今朱允炆應該死了,烏魯木齊城中的守軍必是人心惶惶,若以兵威脅迫其投降,未必不可佔領。」

把禿孛羅很乾脆地拒絕了馬哈木:「哪怕是朱允炆死了,有瞿能和一萬五千軍士鎮守烏魯木齊城,我們就無法佔領。馬哈木,瞿能是不會投降的,大明也不會因為某個皇帝死了便丟掉疆土!」

馬哈木站起來:「建文皇帝的死,對大明軍隊來說是一個致命計程車氣打擊,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只要這次作戰足夠堅決,足夠勇猛,我們定會成功!」

把禿孛羅看向沉默的太平:「烏魯木齊城是西疆重鎮,有大軍鎮守,有海量火器。一旦我們威脅那裡,死亡的餓狼將先咬住我們的咽喉!我提議,立即整頓軍隊,返回杭愛山,然後向北遷移,以躲避大明的清剿!」

馬哈木看向太平。

一向支援馬哈木的太平這一次終站在了馬哈木對面:「把禿孛羅說得對,烏魯木齊城不是我們可以窺視與佔領的。現如今大明在西疆已徹底站穩腳跟,銅牆鐵壁,火器烈烈,瓦剌已經沒機會了。馬哈木,天冷了,回去吧,莫要節外生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