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到底,他們不是沒有能力打敗甚至是消滅北元或瓦剌韃靼,而是因為缺乏戰馬,缺乏一次深入、長期駐紮、持續作戰、窮追到底的資本。

朱允炆相信,自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發動一次真正具備決勝性意義的戰爭,讓草原徹底臣服。

既然官牧戰馬的數量已經上來了,繼續攤派百姓養馬就不應該再進行下去了。

朱允炆思慮再三,終下定決心:“內閣擬旨吧,昭告民牧之地,百姓之家,朝廷攤派牧馬一律交還官府,由官府造冊之後,發賣給百姓或商人,日後再無民牧之事。為補償百姓牧馬辛勞,洪武年間準給免一人徭役的,照例准許五年。”

鐵鉉、徐輝祖想要反對,卻難以找出合適的理由。

楊士奇贏得了百官的敬重,他憑藉著自己的智慧與膽略,移開了壓在江南、江北數十萬戶百姓頭上的一座大山,讓許多“牧場”重新迴歸農田。

馬政雖然革新了,但太僕寺的事並沒有結束,夏允忠、張永修、王棟等人被押解京師,查實之後下獄待斬,而太僕寺的整頓也隨之展開。

都察院並沒有放過這一次整頓官場的機會,抓到就咬,咬住就不放,短短十日,就有三十餘太僕寺官員被處置。

在這個過程中,監察御史張子真、夏洵、陳文儒立下大功,成為了言官中的佼佼者。那一位罵人不吐髒字,文筆犀利的顧靖海,更是領了一紙調令,從國子監直接進入都察院,成為了一名言官。

戴德彝與練子寧並不在意顧靖海罵過都察院,這個傢伙敢罵人,不怕得罪人,是最好的言官苗子。

事實證明,顧靖海並不是一個投機政客,在進入都察院的第二天,領導、同僚還沒認熟,就寫了一封奏摺,直接彈劾都察院。

這傢伙,狠起來連自己也彈劾……

戴德彝苦澀不已,練子寧有些無奈,但顧靖海彈劾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風聞奏事,而是實事求是,一針見血,直指都察院辦事效率低下,御史不辦事,尤其是地方御史,一年到頭連兩篇彈劾文書都寫不了,要你們幹嘛去了,應該強制規定,監察御史下至地方,一年不得低於十二封彈劾奏疏。

至於彈劾的是主簿,還是知縣,亦或是知府,布政使司,隨你們,????????????????即要真實,負責到底,又要有數量。

戴德彝有些驚恐,你顧靖海一個月能寫五篇彈劾奏章,難道其他人也能?強制數量,你就不怕冤枉好人?

難道說地方上就沒有好的了,沒有事也得胡亂彈劾?

考慮到顧靖海的戰鬥力實在是旺盛,加上六親不認,戴德彝也擔心落他手裡,索性委以重任,安排顧靖海去了江西巡視。

在馬政案進行的同時,五軍都督府與兵部聯名上奏,請求在京軍中設定騎炮兵營,先行摸索與試驗騎兵、炮兵結合的戰術,研究適配騎兵的火器與戰法。

朱允炆欣然同意,將躲在燕王府裡抱孫子的朱棣給拉了出來,讓他負責騎炮兵營的組建、訓練。

自從昌都剌大捷回京之後,朱棣就“消失”了,誰上門都是閉門謝客,一律不見。一年也就露面一兩次,還是躲不過去的那一種,比如給老朱上陵。

朱棣知曉,雖然朱允炆不害怕自己功高震主,但自己害怕,害怕沾沾自喜之後得意忘形,最後走上一條不歸路。

現在的朱允炆已經掌控大明九年了,九年來,他文韜武略,開疆拓土,大興文教,無論是軍士、還是士子,無論是百姓還是商人,無論是匠人還是醫者,都認可朱允炆,支援朱允炆。

人心穩固,江山穩固,已是不可撼動。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寧願躲在家裡陪孫子朱瞻基,也不想與軍士更多接觸,以免引起朱允炆的顧慮、言官彈劾、安全域性的尾隨……

可朱允炆並不打算遺忘朱棣,雖說幾次大戰,大明有了不少新的將領,如張輔、袁嶽、段雲、周大志等,但朱棣是唯一的,是很難被取代的。

天才的將領很多,但天才的統帥加將領卻很少,偏偏朱棣就是。

朱允炆再次啟用朱棣,騎炮兵營的設定,拉開了大明軍隊火器革新的新篇章,傳統的步兵型神機營地位逐漸弱化,炮、騎結合的戰術開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