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革馬政(第1/2頁)
章節報錯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雖有文武之別,但在涉及到軍隊戰鬥力的問題時,其立場是一致的。
鐵鉉與徐輝祖的觀點很明確:戰馬就是戰鬥力。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平和地說:“說說你的理由吧,說服不了他們,又如何說服朕。”
楊士奇聽出了朱允炆的弦外之音,皇上是支援自己的,可想要改變眼下的馬政,需要充分的理由。
理由,有很多。
楊士奇出班,以洪亮的聲音喊道:“皇上,臣之考慮有三點。其一,自洪武六年設定太僕寺,強行攤派民間百姓牧馬至今已三十餘年。江南十一戶人家養一匹馬,江北五戶人家養一匹馬。若養護不當,馬駒病死,需百姓賠償。”
“一匹馬一年耗用,少說也要六兩至八兩錢鈔,尋常百姓之家,忙碌一年剩餘又有多少?拿出僅存錢鈔去養馬,百姓困頓,稍有疾病困難,便難以為繼。民牧戰馬儼然成為苛政,百姓苦其久。”
徐輝祖皺眉。
????????????????苛政,這話是不是說得有點過了。
以江北論,五戶人家分攤八兩,一家一年也就合一兩六錢,老百姓連這點錢都拿不出來嗎?
楊士奇抬了抬笏板,繼續說:“第二,民牧三十餘年,雖有成效,然成效甚微。據臣所知,洪武三十年,民牧上繳戰馬合八千,然能充入軍營,適合作騎兵的尚不足九百。”
“以民養馬,如養牛羊,不善奔跑,無以行遠,且馬瘦膘少,難適嚴寒邊關之地。洪武三十一年,邊關中奏報戰馬累凍病死七百餘,大部出自民牧戰馬。臣不禁自問,行苛政,損人心,勞無數百姓之力,尤不能得充裕戰馬,當真還要繼續下去?”
鐵鉉看向徐輝祖,徐輝祖沉默不言。
沒錯,百姓養馬,養出來的往往只是馬,不是戰馬,用來拉東西,走走短程還行,想要長途奔襲,輾轉千里作戰,難。
百姓誰會精通養馬,他們的邏輯就是餵馬草,伺候好吃喝,溜達溜達就行了。可這種養馬方式,只能將好馬養廢!
戰馬戰馬,需要從小打基礎,時不時奔跑、鍛鍊。
你讓一個平日只跑一里路的短跑馬,突然改跑三五十里路,戰馬受不了,也跑不動。加上民牧養出來的戰馬多數營養不良,個子不夠,按照騎兵的標準遴選,確實許多馬不能用,只能淪為拉馬車、馱載貨物的馬。
這個現象的長期存在,也是大明養了三十年馬,始終無法支撐朝廷戰馬需求的一個原因。畢竟一次戰役折損一萬多戰馬,民間需要七八年才能補充上來。
朱允炆凝眸,看著楊士奇,有些震驚地問:“八千民牧之馬,能入軍營的不到九百?”
楊士奇肅然回道:“此事是否屬實可問兵部。”
鐵鉉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回答:“楊閣所言不虛,然每年能有九百戰馬,也好過全無一匹戰馬。”
朱允炆擺了擺手,揮退鐵鉉:“八千隻得九百,朕要得一萬戰馬,就需百姓養馬十萬不成?如此數目可謂觸目驚心!”
楊士奇重重點頭,再次說:“第三,祁連山馬場已運作多年,每年可向朝廷輸送戰馬不下四千。
在打敗帖木兒之後,西疆天山馬場隨之建立起來,自建文七年初至今已兩年多,明年開始便可向朝廷輸送戰馬,預期每年不低於戰馬五千,加之太僕寺其他地方養育戰馬,每年朝廷可增戰馬一萬三千餘。”
“臣以為,年增一萬三千戰馬,五年之後,朝廷戰馬保有量將突破二十五萬,十年之後,戰馬數量將在四十萬至五十萬之間。臣以為,官牧有祁連山、天山兩大馬場,又有朵顏衛進貢,茶馬古道、瓦拉韃靼互市,朝廷已無強制攤派百姓牧馬的必要。”
朱允炆盤算著,打下哈密,打下亦力把裡,佔據天山南北,特別是與帖木兒的戰役讓大明一次獲得了大量戰馬,給大明馬政帶來了極大改觀,也帶來了大量的優良馬種,為天山馬場打下了基礎。
????????????????楊士奇的估計是靠得住的,大明現在也沒有大型的戰事要打,對戰馬的迫切已不如洪武年間。雖然大明與瓦剌、韃靼遲早會幾次,但朱允炆喜歡一勞永逸,要打,就徹底打服了,徹底控制住,而不會像歷史上的洪武、永樂一樣幾次北伐。
洪武、永樂都是牛人,洪武一直想要消滅北元,可惜打了幾次,折損不少,後來連馬都沒多少了,沒有了深入的本錢。
永樂倒是本錢不少,出去一趟就是幾十萬兵力,但這些兵馬以步兵為主,騎兵數量不多,難以深入追擊,加上人多後勤太重,拖延了行軍速度,別人搬家了,他還在後面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