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臉上浮現出了一抹笑意,輕鬆地說:「訊息一直說常百業會來,可到了現在,也沒見常百業親自來一趟,倒是這沈一元來了,如此說來,徽商對絲綢之路倒是看重的很。」

林現和周忱走入房間,問過之後,知周忱沒有用早膳,便安排人下一碗麵來,然後說:「朝廷的羊毛貿易起了作用,瓦剌與韃靼養了大量的羊,常百業需要坐鎮山西,經營好這一筆巨大的買賣。在我看來,沈一元來西疆,好過常百業來。」

周忱認可林現的話。

常百業是晉商第一,沈一元是徽商翹楚,雖都站在高處,兩人卻顯然不同。

沈一元與三王的關係密切,又是一個敢於深入南洋的人物,他的目光獨到,湖廣洪江城讓他賺得盆滿缽滿,最主要的是,沈家與徽商在烏魯木齊城裡的家業更多一些,手下的掌櫃、夥計也較多。

生意遇到困難,他自然願意多出力。

周忱與林現商議著,等小面來了之後,周忱吃了一口,說:「等沈一元來了,我們需要與他商議一二。說到底,我們監生出身,沒有行商的經驗,有些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林現點頭。

學習知識和實踐操作是兩碼事。

黃本固腳步匆匆而來,見周忱、林現都在,高興地說:「接布政使司訊息,今年全面豐收已成定局,即便是有所減產,也足夠支用至明年所需。布政使已經差人去通知陝西、四川、山西等地,已經起運的糧食繼續運至西疆,充為糧倉,尚未起運的糧食不再運送。」

周忱欣喜地看著黃本固:「當真?」

黃本固重重點頭:「當真!」

周忱、林現對視了一眼,放鬆許多。

糧食供應問題始終是第一問題,西疆駐守著大量軍士,軍屯又帶來了軍士家眷,這些人都是要吃飯的,其糧食供應壓力不比打仗的時候小。

經茹瑺、軍士與百姓兩年多的共同努力,終於解決了糧食問題,不再需要關內供養,西疆就不會成為朝廷的累贅,反而可以反過來補充朝廷所需。

這一日,沈一元進入了烏魯木齊城,孫掌櫃帶夥計迎接。

孫掌櫃看著風塵僕僕的沈一元,連忙迎上前:「東家,家裡已備好熱水與酒菜,這邊請。」

沈一元看著瘦了許多的孫掌櫃,笑著說:「看來這兩年你沒少操心啊。」

孫掌櫃一臉苦相:「東家可莫要挖苦,別的掌櫃一年能給東家入賬成千上萬兩,可我,兩年了,還沒給東家進賬百兩,還從東家那裡要了三千多兩。」.

沈一元擺了擺手:「咱們想要在這西疆立足,沒有本錢又怎麼可能。莫要擔心這些,絲綢之路的生意,不是看兩年,而是看未來二十年。等到日後,你入賬多的時候,也可以盡情大笑。」

孫掌櫃很是欣慰,也感恩沈一元的信任。

沈一元入了城,孫掌櫃想要引著回家安頓下來,沈一元卻搖頭拒絕,詢問道:「英烈廣場在哪裡?」

孫掌櫃有些意外。

沈一元認真地說:「我聽說凡是來到這裡的人,都應該到英烈廣場給他們上柱香。我也是商人,這個規矩可不能破。」

孫掌櫃見沈一元有些疲倦,開口:「這個規矩並非是布政使司的規矩,而是百姓定下的約定。他們認為,百姓能免於帖木兒的屠刀,全賴將士浴血奮戰,應該讓所有人瞻仰英烈。東家一路辛苦,改日去也無不可。」

沈一元臉色一沉,嚴肅地說:「那是我們的英烈,這裡的百姓尚且知曉感恩、銘記,我們又如何能怠慢?你要記住,商人之所以能行商,能行遠,全是因為天下太平,太平哪裡來的,是英烈們一刀一刀砍出來的,是一第一滴血流出來的,是從敵人的廝殺中抓過來的。去英烈廣場,我要先上香。」

孫掌櫃見此,不敢阻攔,連忙安排。

天山英烈廣場位於烏魯木齊城西南,清一色的條石鋪底,一座高五丈的混凝土塔傲然挺立,塔上寫著「大明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廣場正中央,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香爐。香爐裡燃著粗細不一的香,是一個個百姓、商人等留下的。

英烈碑西側,是宋晟的雕像。這個偉大的將領,死後埋在了天山之下,化作了大明永鎮西疆的英魂。東側則是朱棣的雕像,作為打下西域的統帥,他當之無愧。

廣場的東西兩側,則是一座座廟堂,這裡即沒有設佛像,也沒有擺三清,只有一個個神牌,密密麻麻,一間又一間。

這些神牌上寫著的,都是犧牲在西疆的將士姓名。

沈一元點起三炷香,看著英烈碑,哀思三息,然後喃語道:「微商沈一元,給諸位英烈請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