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門。

三艘糧船靠岸,一個個健碩的青壯從船上走出,將糧食從船上搬運至岸邊臨時倉棚,用不了多久,這些糧食便會被朝廷購走。

朝廷對糧食的渴望近乎沒有底,無論外地運來多少糧食,都不夠朝廷收購,因為這點緣故,金陵的糧價甚至比往年上漲了一成。

比小看這一成,在建文朝十一年中,算得上是罕見的糧價增幅。

大明一切物價都是透過糧食來衡量的,糧食值錢了,那相應的其他東西就貶值了,為了彌補這些貶值造成的損失,自然而然需要漲價。

可以說,金陵物價都在上漲,只不過因為朝廷手中握有大量糧食,加上民心穩定,金陵附近也沒什麼大的災荒,這種價格的上漲在各行各業之中顯得相當溫‎​​‎​‏‎‏​‎‏​‏‏‏和。

「購糧的官吏來了。」

商人費鴻摘下了帷帽,在手中當作扇子搖晃著,看向一旁的掌櫃貝稻:「去吧,將事情辦好。」

貝稻起身,拿出手帕擦著滿臉的汗水,左手還拍了拍肚腩,腳步蹣跚,船隻晃動得厲害,至岸上,船總算平穩下來。

「貝掌櫃。」

金川門糧倉庫丞呂九章笑呵呵地走了過來,拱了拱手,身後跟著四個皂隸。

貝稻連忙還禮,迎上前:「呂庫丞,有兩個月不見了,近來可好?」

呂九章苦澀地搖了搖頭:「能好到哪裡去,眼下朝廷四處籌糧,我等也只好跟著日夜忙碌,不是咱抱怨,有家都回不得啊。」

「按理說,各地糧食不斷送至金陵,這金川門的糧倉應該早就滿了,緣何朝廷還在要糧食,眼下金陵糧價高居不下,朝廷此時購糧豈不是虧損巨大?」

貝稻很是不理解。

要知道此時過了七月半,夏糧收成已下來,南面、北面都沒有大的災荒,各地也沒聽聞大的減產訊息,也就是說建文十一年夏收是個豐收年景。

豐收年裡,朝廷還這麼緊張地要糧食,著實是有些不對勁。

呂九章見貝稻好奇,也沒多想:「朝廷廣購糧食,自然與眼下戰事有關,這可不是什麼機密,所有大明人都知曉,現在韃靼、瓦剌、倭人都不老實,就連西南的土司也開始躁動起來,朝廷四處出擊,哪裡不需要糧食?」

貝稻自然知道行軍打仗需要耗費龐大的糧食,就軍士而言,打仗時吃

的糧食,可比日常訓練時可能要多一倍,何況還有龐大的後勤隊伍在吃糧食。

只是,即便如此,金陵也不需要購置太多糧食。

按自己盤算,金陵儲備的糧食很可能已經超過了二百萬石,這個數量,別說支給前線,就是給了前線足夠糧食,剩下的都夠金陵所有人吃一陣子了。

如此龐大規模的糧食儲存,到底是為了什麼,建文皇帝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在備糧?

貝稻不動聲色,笑呵呵地說:「朝廷但有需要,咱這些商人也應該鼎力支援,若沒有皇帝這些年支援咱們做買賣,誰有現如今的好日子?呵呵,呂庫丞,只要你一句話,咱這就去買更多的糧食送來,你說,下次咱的船是靠在這裡,還是去天津,通州?」

呂庫‎​​‎​‏‎‏​‎‏​‏‏‏丞見貝稻如此爽快,又是一擁護朝廷之策的好商人,直言:「若是可以,也可以將更多糧食送到廣州、泉州去。」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