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炮轟京都(第1/3頁)
章節報錯
駱冠英、趙世瑜等人看著楊榮,臉上露出了莫名的神情。
朱允炆的旨意所有高階將領都看過,裡面只有若干計劃,若干戰略,若干戰後部署等等,並沒有細說三大計劃。
像是胖子計劃,沈偉的理解很清奇,那就是皇帝專門為他安排的計劃,至於原因,只是因為他吃胖了三十斤,比以前圓潤了一圈。
所謂的胖子計劃,不過是沈偉計劃……
小男孩計劃,則被解讀為火器與冷兵器的交鋒,意味著大男孩的明軍正在欺負小男孩的倭軍。
胖子計劃的解讀雖然有些離譜,但也能勉強能接受,小男孩計劃的解讀也很貼切,但問題是,邱小姐是個什麼鬼,沒人能想得明白,聰明如楊榮、駱冠英等人也揣測不透。
沒有人懂邱小姐,這並不妨礙邱小姐計劃的實施。
鄭和經過慎重考慮,駁斥了朱能、駱冠英、楊榮等人提出的屠城計劃,轉身就對全軍宣佈了自己的屠城計劃:“目光所及之處,非我漢人,悉數殺之!”
這條命令的釋出,意味著從這一刻起,明軍將不再是什麼文明之師,什麼禮儀之師。
朱能、駱冠英很想站出來,說明這也是自己的想法,卻被鄭和怒視呵退。
鄭和很清楚,屠殺的名聲並不好,尤其是屠殺平民,這對於武將而言,絕不會是什麼榮耀,而是汙點。
任何史書,都不會因武將屠殺平民給他而給他書寫功勳。
鄭和並不介意自己
汙點,朱能是有後人的,駱冠英也會有後人,他們的未來不止是這一代,而自己——沒有後人。
無論是榮耀還是恥辱,無論是正義還是暴行,鄭和都放開了,身後之名,留給身後人去評說吧。
大不了,殺光了這裡的人,再去一趟天方,找安拉傾訴與懺悔。
殺,不是鄭和的意志,是建文皇帝的意志。
楊榮說得很清楚,皇上想要的是血洗京都,這句推測的話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在那一道旨意裡,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朕於南京下旨,切盼邱小姐抵至花之御所,摧其花殘。”
楊榮最大的疑惑,不是邱小姐,也不是“摧其花殘”的暗示,而是“南京”二字的使用。
按理說,南京這個詞很少在公文中出現,尤其是聖旨中出現,要麼用京師,要麼用金陵,用南京,格格不入,擺明了是有深意。
可朱允炆到底在傳達什麼意思,楊榮百思不得其解,但很明白,皇上沒有在胖子、大男孩計劃中新增“切盼”等字眼,沒有強調“南京”,沒有指示“摧其花殘”,都說明邱小姐計劃的重要性遠遠勝過另外兩個計劃。
既是如此,皇上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他想要的是一場毀滅性的屠殺,一場徹徹底底的屠殺。
鄭和看懂了建文皇帝的意思,這才獨攬了一切。
軍隊透過數十個俘虜分別指認,找到了前往京都的另一條路,透過山間一條小道進入琵
琶湖,繼而沿著琵琶湖南下,逼近京都。
強行軍八十餘里,紮營休息一晚之後,翌日清晨再次行軍,在抵達一處名為大津的地方時,明軍終於發現了大量倭軍。
大津,是京都在東北的門戶,位於比良山地的一處隘口處,西面是山,東面是湖,明軍想要進取,只能從南面發動進攻。
鎮守大津的是降將二條良基,兵力有六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