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鉉拿出幾份文書與一份試卷,遞給朱文奎:“這一道題,考驗的是推斷,水師都督府出題。”

朱文奎接過,看向試卷,寥寥兩行字:

基於這些材料,推斷日本國北征朝鮮的大致時間。

朱文奎看向鐵鉉,又將目光投向水師都督府的李堅。

日本什麼時候北征,安全域性也沒個準情報,讓自己推斷,如何推斷得出來?

沒辦法,這是一次不容退避的考校。

朱文奎定了定心神,開始翻看文書,這些都是情報,來源不同,有來自安全域性的,也有來自朝鮮的,還有來自阿伊努人的。

這些情報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日本足利幕府在準備北征,但都沒有提到具體時間。

一炷香之後,朱文奎提筆作答。

鐵鉉接過試卷看了看,傳閱給朱棣、徐輝祖、李堅,三人看過之後,皆微微點頭。

楊士奇與解縉看過之後,將試卷呈給朱允炆。

朱允炆掃了一眼,看向朱文奎:“你認為足利義持將在五月渡海北征朝鮮。”

“是的。”

朱文奎認真地回答。

朱允炆敲了敲桌子:“理由。”

朱文奎展開一份文書:“按照朝鮮、安全域性與阿伊努人三方提供情報,足利義滿還活著的時候,幕府所有兵力不過五萬至七萬之間,加上各地守護大名,其總兵力應不會超出二十萬。可訊息稱,足利義持如今要徵調三十萬大軍。”

朱允炆端起茶碗,安靜地看著朱文奎。朱棣、徐輝祖等人也期待著。

朱文奎將文書放下,認真地說:“父皇與諸位先生教導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任何戰爭,都需倚仗後勤。對於日本國而言,其平時兵力並不多,驟然之間增加大量兵力,勢必會導致後勤供應出現問題。他們若不想被後勤拖累,唯一的辦法就是儘早出兵。”

“考慮日本國要征討朝鮮國,必須走一段海路。而日本國又無蒸汽機船隻,必須藉助季風。這些都決定了他們只能選擇在秋日之前作戰。所以,兒臣斗膽猜測,足利幕府極有可能會選擇在五月出兵。”

朱允炆沒有說話,而是看向朱棣、徐輝祖等人。

朱棣起身,詢問:“四月至七月,朝鮮南部海域吹東南風,你為何不猜測六月或七月?”

李堅、徐輝祖連連點頭。

朱文奎知道,父皇不喜歡無端揣測,需要給出依據的判斷,緩緩說:“因為五月出徵,六月與七月,可以穩固大後方,打造後勤倉庫。若六月或七月出徵,那留給後勤補充的時間就十分有限,無論作戰順利還是不順利,都對局勢不利。”

朱棣拍掌,轉身看向朱允炆:“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太子才智過人,目光如炬。”徐輝祖很是欣慰,看得出來,朱文奎雖然在處理政務上有些生疏,但在大事上並不糊塗,對事情判斷有理有據。從這一點上來看,朱文奎比朝鮮王世子李褆好了幾百倍。

朱允炆抬了抬手:“今日考核結束,幾位先生對你都很滿意,下去休息吧。”

朱文奎行禮離開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