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解縉、楊士奇、鐵鉉、徐輝祖、李堅、朱棣入座。

中間擺放了一桌一凳。

朱文奎坐在中間,有些緊張,悄悄看了看解縉、楊士奇,不知道這兩位先生對自己的文章是否滿意。

解縉與楊士奇交換了紙張,看過之後,呈報給朱允炆。

楊士奇走出來,甚是欣慰地說:“皇上,太子文章立意明確,鞭辟入裡,以史為證,詳說了土地與王朝興衰關係,讓我等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臣以為,此文章勝過國子監一眾文章,是一篇奇文。”

解縉讚佩:“歷來都說以史為鑑,可我等目光淺短,沒看到土地兼併之危害是如此之深,此文振聾發聵,正在當時,宜登於建文報,釋出天下。”

朱允炆看了一眼放鬆的朱文奎,冷哼了一聲。

朱文奎立馬低下頭。

朱允炆拿起朱文奎的文章,這篇文章多少有取巧的成分,裡面諸多觀點,包括“王朝週期”論,都是自己教導的,而非朱文奎思考出來的。

但不得不說,朱文奎能將這一套理論深入理解,並完整闡述出來,對他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

“那就依解閣之言,發出去吧。現在地方上不少官員怨聲載道,埋怨朝廷控制田畝數量,用這一篇文章告訴他們,只要在大明為官,他們就休想兼併土地過甚!”

朱允炆威嚴地說。

解縉苦澀不已,你這樣,你兒子這樣,確實,他們想肆無忌憚兼併土地怕是不太可能了。

楊士奇皺眉:“皇上,官員不兼併土地,那地方士紳……”

解縉打了個哆嗦,看向楊士奇。

楊士奇不介意,自家地都退了,那些士紳憑啥還霸佔著大量土地,比官員還多,到底誰是官?

朱允炆嚴肅地點了點頭,說:“土地兼併必須遏制,官員不能放肆,士紳一樣不能放肆,避免官員與士紳勾結,隱匿田產。在朝廷整頓完官吏田產之後,再著手處理地方士紳大族吧。考慮此事影響甚大,士紳方面應該限制多少田產,還需戶部、內閣仔細釐定。”

楊士奇、解縉答應。

朱允炆看著一臉為難的解縉,凝重地說:“朕知道,此舉會得罪許多人,但這種得罪人的事朕不做,誰來做?等到文奎繼位,阻力恐怕更甚此時百倍。諸位要清楚,朕此舉並非瘦天下而肥皇室,是在給大明打造地基!為了子孫後代,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有所犧牲!”

解縉明白這些道理,只不過朱允炆說得都太遙遠,那些事,至少是一兩百年之後的事了。

子孫後代?

沒錯,無數人活著考慮兒孫,但皇上啊,可沒幾個人會考慮兒孫的兒孫,太遠了。沒有幾個人願意犧牲眼前的利益,來換取四世孫、五世孫乃至十六世孫長遠的利益。

規定田產數量,已經讓許多官員吐血,你還想要動地方士紳,就不怕惹出大麻煩來?要知道一個縣只有一個知縣,但一個縣卻可以有幾個士紳,幾十個士紳!

朱允炆也明白這個舉動的後果,在沒有充分準備之前,不宜倉促對這些人動手,於是補充了句:“此事暫且擱置,待處理完官員田產之後再奏議,務必保密,不可洩露。”

解縉、楊士奇重重點頭。

“繼續吧。”

朱允炆看向鐵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