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盛世標準(第2/2頁)
章節報錯
雖說這些倭寇沒什麼力量,構不成多少危害,大部分還被遊弋的水師給收拾了,但倭寇進犯的情報還是成功吸引了朱允炆的注意力。
想著讓阿伊努人帶給足利義滿的信也應該帶到了,可足利義滿並沒有放出話要割讓大明領土,也沒有派人談判賠償銀兩的事,這是鐵了心不給大明面子了。
既是如此,那就備戰吧。
朱允炆下定決心,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徹底解決倭國!
但倭國不是安南,也不是西域,大明可以源源不斷從陸地上支援部隊,保障後勤。倭國在海外,後勤保障完全依賴水師!
水師若不強,後勤都難保障,更不要說是持續作戰了。真要徹底解決倭國,需要動用的兵力必不能少,且必須確保後勤不出問題。
現在還不是直接動手的時候,鄭和水師至少要休整三個月,甚至半年,蒸汽機船隻還在抓緊建造,形成規模也需要時間。接下來的日子,變得有些枯燥。
除了大同奏報韃靼主力捱了一頓揍,向北遷移之外,沒多少值得注意的訊息。闖關東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朝廷的財力完美支撐了這一次移民,東北平原開始出現大片的土地,女真部落也在被迫之下,開始轉向了農耕。
五月、六月夏收,各地大熟,豐收的訊息不斷傳入京師。
戶部鬆了一口氣,有這些糧食打底,朝廷設定的各大糧倉將逐漸充滿。
受大豐收影響,糧食價格一降再降,原本一石八斗糧食價值一兩錢鈔,現在卻只能賣出八百文錢鈔。
夏元吉上奏,建議朝廷設最低價收購糧食,以避免谷賤傷民的場面出面,朱允炆應許,以一石八斗一兩錢鈔打底,命令各府縣大量收購糧食。
廣西奏報,糧倉爆滿,足以支用地方五年。
四川奏報,戶戶滿倉,官倉可支用十年。
北平奏報,糧食積滿,可支用三年。
……
經過明王朝四十年的努力,大豐收終於在各地相繼出現,朝廷積存糧食空前,僅僅是南京一地,就存有四百萬石糧食。
什麼是盛世?
對於封建王朝而言,絕大部分人能吃飽飯,就是盛世!
朱允炆在老朱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努力了十年,終於讓大明百姓,至少是大部分百姓有了一定的糧食剩餘。
就在各地官員上賀表的時候,朱允炆卻嚴厲地呵斥了粉飾盛世的官員,原因是大明京師外的百姓存糧只夠一家人吃用八個月的。
八個月?
這還是京師附近!
外地百姓存糧多少?
三個月!
大部分百姓家在繳稅之後,需要將糧食賣掉換取其他生活物資,林林總總之外,留一部分生活所用,家裡的存糧也只夠三至五個月!
連一年的存糧都不到,你們也敢叫盛世?
面對建文皇帝的怒斥,有些官員很是憋屈,這歷史書上記載的盛世,哪個查詢過老百姓家裡存糧夠吃多久,都是說官倉滿、地方備災倉滿,足夠支用多少年……
“皇上,不妨給盛世定下標準。”
楊士奇出班。
有了指標,有了標準,大家就知道什麼是盛世,什麼時候才能到盛世,而不至於再有官員上奏,結果挨批。
朱允炆思慮再三,對滿朝文武說:“盛世標準有六:其一,百姓家有餘糧,足夠支用一年半。其二,百姓家有餘財,足夠支用一年半。其三,官倉滿,足以支用七千萬百姓一年。其四,官冶煉鐵產量超一萬萬斤。其五,文教興旺,百姓之家無白丁。其六,軍力強盛,敵膽喪不敢輕舉妄動!若無一項達標,則非是盛世,諸位還需努力……”
解縉、楊士奇等人有些鬱悶,糧食的話,當新糧食、高產糧食出來之後,應該不難完成。
可百姓之家無白丁,這就有點困難了。還有敵人動不動,這個大明說了不算啊,威懾再強,也終究只是威懾。還有那鋼鐵產量,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