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有了一座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師城外,皇家田莊。朱允炆作為建文朝最大的地主,是有土地的,具體有多少,沒有人清楚,但國子監農學院在城外佔據的二百畝農田,確實是宮裡的。
農學院院長盛仲帶了三十名農學院監生,直接搭帳篷住在了田間地頭,每日、每夜都安排人輪流看守。
自鄭和水師返回的第二天,番薯育苗工作已經啟動。考慮到適宜的種植時間緊,朱允炆採取了兩套育苗方案。
第一套:宮內以板車蓄土,在土壤之中直接栽種番薯,先行育苗。第二套:宮外以田莊育苗。
板車蓄土育苗,旨在方便外運,如前往浙江、江西等地,路上需要十幾日左右,育苗剛剛好,到地方便可以剪插。
田莊育苗,則選在田間直接育苗。盛仲坐在地頭上,絲毫沒有院長的架子,看著眼前一片光禿禿的土地很是發愁,這育苗育苗的三四天了怎麼還沒出來苗,該不會是種子不適合大明的氣候,憋屈死了吧?
宋玉拿著耕作細則,仔細審視著每一個細節。番薯適合土層深厚,排灌方便,透氣性好的沙壤土,沒錯啊,這就是。
育苗需要二十日左右,出苗需要五日左右,大哥,這是往左還是往右,不知道現在所有人都在盯著,萬一不出苗,朝廷封賞就是一個大笑話,會死人的!
張程著急地走了一圈,看了看日頭,對盛仲說:“院長,這怎麼還沒出苗,急死我了!”盛仲何嘗不急,這可是大明第一批番薯種子,若是它們不能存活,不能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那鄭和水師將士無法承受,朝廷也會蒙羞啊。
老天,你要保佑大明啊。無論如何,盛仲依舊保持著自信的笑意,安撫著焦躁不安的眾人:“皇上說了,出苗要五日左右,那就安心等著。”眾人見院長如此篤定,沉得住氣,心態也放平和了許多。
夜裡,盛仲看著星空,將不安與焦躁藏到心底,默然地守護著,直至有監生輪換,這才進入帳篷休息。
“院長,院長!”宋玉跑到帳篷裡,將睡夢中的盛仲拉了起來。盛仲迷迷糊糊,等到了外面,看著灰濛濛的天,不由得有些鬱悶,搖晃了下有些疼痛的腦袋,還沒問話,就聽到
“出苗了”的話,不由得打了個激靈。
“你說什麼?”盛仲一把手抓住宋玉。宋玉咧著嘴,指了指前面:“院長,出苗了。”盛仲看去,前面已站了一堆人,連忙喊道:“都給我讓開!”一干監生連忙散開。
盛仲走上前,藉著星光看著土地,原本是光禿禿的土地,現在已出現了一點翠綠,萌發的嫩芽很是脆弱,也很是可愛。
“出苗了,出苗了,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盛仲激動不已。番薯只要出了苗,就說明大明的土壤、氣候是可以種活這些農作物的,活了,產量哪怕是沒有皇上說的那麼多也不打緊,百姓多了一些口糧,總歸是好事。
天終於放亮,盛仲、宋玉等人看著田間,已出現了點點嫩芽,栽種的番薯已開始萌發。
番薯出苗的訊息很快傳入宮中,朱允炆瞭解之後,只是點了個頭。現在朱允炆沒精力關注番薯的問題了,接甘肅、陝西等地文書,韃靼的本雅失裡、阿魯臺集結了大量族人向東遷移。
韃靼東遷,大明不能不關注。徐輝祖、朱棣、鐵鉉、楊榮等人紛紛進入武英殿,商議對策。
朱棣審視著輿圖,結合多方情報,嚴肅地說:“韃靼大規模東遷,最可能落腳的地方有三個,河套、阿魯渾河流域、還有臚朐河流域。河套那裡,韃靼即便是去了,也未必敢停留,阿魯渾河流域,是中間地帶,對他們而言相對安全。若是韃靼回到臚朐河,那將形成威脅。”徐輝祖凝重地點頭,指了指東北方向:“朵顏衛、福餘衛雖臣服於朝廷,但近年來因為進貢戰馬一事,其心懷不滿已有數年。按照安全域性刺探的情報,朵顏衛、福餘衛高層並不想持續進貢朝廷大量戰馬,包括其部落族人,對大明的好感也不多。”
“這兩支力量之所以一直沒有反叛,恐怕有兩個原因。一是孤立無援,外無力量可以藉助。二是朝廷的軍事威懾。無論是帖木兒之敗還是大閱兵,恐怕都給他們帶來了極大震撼。若這兩種原因一直存在,興許他們會繼續臣服。若韃靼東進至臚朐河附近,那朵顏衛、福餘衛就不再是孤立無援。”朱棣看了一眼朵顏衛、福餘衛的領地位置,對朱允炆進言:“若朵顏、福餘已有二心,朝廷應提早應對。”鐵鉉進言:“東北方向的軍事力量,過於重視原女真所在區域,對偏西的朵顏、福餘威懾有限。加上朝廷在東北廣設衛所,增派兵力,恐怕也會讓朵顏、福餘心有不安,可能會加劇其反叛。臣以為,應緊密關注兩衛與韃靼之間的動向,若朵顏、福餘果真想聯合韃靼禍亂東北,應儘早增派軍士北上。”朱允炆審視著輿圖,臚朐河距離朵顏衛的地盤還是有幾百裡的,中間還隔著哈剌溫山,他們想要勾搭在一起,需要翻山越嶺。
韃靼不太可能傾力東進,一旦進入東北平原,被大明堵住的話,想走山路回去,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若朵顏衛、福餘衛不老實,恐怕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突然搶掠東北,然後翻山越嶺跑去和韃靼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