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亦菜亦糧。在後世一些地方,有人將土豆作為主食,至於菜的做法更是豐富……朱允炆看著一筐筐土豆搬出來,有些傻眼,讓你們弄點做種子,這也弄來得太多了吧?

匡愚笑呵呵地走了過來,解釋道:“皇上啊,這些土豆放久了長芽,沒辦法,回來的途中在木桶裡栽種了不少土豆,結了不少果,這是最新的土豆。”夏元吉連忙湊過來問:“產量如何?”匡愚笑著對夏元吉說:“夏尚書啊,土豆的產量無需質疑,一缸土豆栽種三顆土豆,都能產個十三四斤,為了照料這些傢伙,我們可算吃夠了苦頭。”夏元吉拿起土豆,掂量著重量,眼神中透著精光:“這土豆個頭足啊,災荒年份吃也餓不著人,百姓再也不需要吃觀音土了,皇上,應該及時安排種植才是。”朱允炆微微點頭:“朕自有安排,需要種植時,少不了你們戶部出人。”夏元吉得了話,輕鬆地退下。

解縉清楚,夏元吉擔心皇室將這些土豆據為己有,或形成官府壟斷,若那樣的話,廣植土豆、玉米等就不知道要過多少年了。

既然皇上發了話,自然不會任由這些農作物成為貴族之物,而會將其推至民間。

“這是花生。”沈偉抬了一筐花生來。朱允炆拿起花生,雙指一捏,看著裡面紅色的花生,拿起就往嘴裡送,品嚐著熟悉的味道,眼眶不由得溼潤。

久別了,花生。久別了,歷史。這些農作物,如同從過去的煙雲裡走來,亂入了六百年前的時空。

朱允炆捏碎花生殼,道:“日後大明每一個吃花生,吃玉米,吃土豆的百姓,都將記住,是你們用捨命的遠航換來了這一切。”沈偉憨厚得笑了笑,然後轉身對身後的軍士喊:“進獻番薯!”番薯送至……辣椒、番茄……這些人連向日葵也帶來了……這是小小的橡膠樹,弄海南、廣東、渤泥與舊港去,其他地方可不容易成活。

從未有過的物種,從未有過的植物,從未見過的果子,就這麼從遙遠的南美洲,從原始之地,越過重重藍黑的海,抵達了大明。

進獻持續了一個多時辰,而此時已是下午,不少官員已是飢腸轆轆,百姓們也餓了不少,可沒有人離開,都在看著一個個新奇的農作物。

朱允炆見時間過得很快,也知將士們辛勞,便對鄭和等人下令:“將航行日誌、所獲都交給在京水師軍士。朕知你們疲憊,也知你們想念家人,今日便不設宴招待,去陪陪家人,好好放鬆放鬆,三日後,奉天殿外,朕與你們不醉不休!”鄭和等人謝恩。

朱允炆看向駱冠英:“帶些農作物跟朕回宮。”駱冠英眼神一亮,看皇上這意思是想大吃一頓……戶部官員紛紛上前,擺上桌案,一疊疊嶄新的錢鈔拿了出來。

什麼賞賜不賞賜的先不說,先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好回家去見自己的親人。

鄭和水師將士雖然離開了五年,但他們的餉銀卻從未缺額,都如數發放給了他們的家眷手中,朱允炆甚至親自盤過賬目,差安全域性調查過,沒人敢貪這一筆錢。

戶部可謂是下了血本,每一名水師將士,無關職務,一律先發五十兩錢鈔,一出手就是五六十萬錢鈔。

為了擔心寒了軍士的心,戶部官員還會補充一句

“封賞還在後面,這些不算在封賞之內”的話。大家都清楚,封賞是需要根據功勞簿來定的,而稽核功勞簿、商議封賞也是需要時間的。

趙世瑜接過錢鈔,問了句:“犧牲軍士的家眷可有錢鈔?”戶部官員回道:“犧牲軍士家眷會由專人負責,加倍送上錢鈔,封賞還得朝廷商議後安排。”趙世瑜滿意地走了。

鄭和與李堅對接:“船上還有一些兄弟的骨灰,有些兄弟落海,被沼澤吞噬,失蹤,沒有屍骨,只留下一些遺物,都在船上,標註有姓名。我希望我們能親自將這些送給他們的家人。”李堅有些發愁:“你們遠航至今,定是疲憊不已,而軍士也等著見家人團聚,這件事交給我們來辦吧。”鄭和堅持:“他們是跟我遠航的,我沒有帶他們回來,我希望可以完成這最後一件事。”李堅讓鄭和稍等,找到朱允炆說明情況。

朱允炆走向鄭和,又看了看安靜下來的水師將士,微微點了點頭:“那就去吧。”鄭和肅然領命,轉身喊道:“水師將士全體,登船,取來犧牲將士的遺物!”原本分散的鄭和水師軍士,瞬間變得極有秩序,整齊登船。

朱允炆安排京軍衛引導百姓撤離,將這一片天地交給鄭和水師與家眷們。

朱允炆不忍心看這傷情的一幕,背過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