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的,不是無名之輩,他們有自己的姓名。

朱允炆似乎看到了張玉的身影,看到了武義的身影,看到了一個個熟悉卻對不上名字的身影,就這麼站在空無一人的寶船之上,一個接一個列隊。

隨著一個名字喊出,就多一個人的身影。

這些英烈,似不曾離開,而是一直都在,都在這寶船之上,都回到了大明故土。

“張一,王六,孫虎,趙七斤……”

鄭和清楚,自己不是在唸死去的兄弟名單,而是在招魂,在呼喊兄弟們歸位,原本沉悶的傷感一掃而去,轉而是肅殺威嚴的軍風。

徐輝祖看著這一幕,心頭不由的有些心酸,每一個名字意味著每一個家庭的破碎,一萬多家庭失去最重要的人,這對他們來說,是何等的殘酷!

李堅身為水師都督,對水師的感情更是深重,面對如此巨大的犧牲,面對一個個名字,連回頭看一眼浮橋方向的勇氣都沒有。

楊士奇看向浮橋方向,哪怕是鄭和唸了五百多個名字,哪怕是傳令官將一個個名字傳到了浮????????????????橋之上,告知了他們的家眷,可浮橋上,沒有半點哭聲。

浮橋中家眷,老人在仰頭,中年人在平視,孩子們在低頭,男人咬著牙關,女人咬著發白的嘴唇,哪怕是眼淚滾過臉頰,哪怕是身體微微顫抖,也沒有人哭出聲來。

當張澤聽到張超的名字時,緊握的手指甲已刺入肉裡,低著頭一滴滴眼淚向下落,而張母卻很平靜地接受了,或有些木然,或早已做好準備,或已是傷到最深無法動彈。

一個個名字傳來,一片片憂傷點落。

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撕心裂肺,只有默默流淚,神傷黯然。這些偉大的英烈家眷,選擇了最平靜的方式,接受了自家英烈,也不打擾其他家英烈。

一萬多個名字,直報了近兩個時辰。

兩個時辰,朱允炆、馬恩慧、太后、太子等,都肅然而立。藩王、百官、將士與百姓皆肅然聽著,無人離開,無人隨意行走。

鄭和的聲音已有些嘶啞,但還是堅持報至最後一個名字,然後合上文書:“犧牲水師將士,依功在冊,無一遺漏!”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側身看向浮橋方向,看著沉浸在悲痛之中卻依舊堅強的家眷們,朱允炆開口道:“鄭和水師將士,無論是犧牲的,還是歸來的,都是大明當之無愧的英雄,你們是大明英雄的家眷!是你們兒子、丈夫、父親的生死付出,才有了新糧種的到來。”

“朝廷不會忘記他們的功勞,也不會忘記你們的付出。你們將優先領取新的糧食作物,將他們用生命帶回來的種子種在大明的土地上,用豐收來告慰他們的英魂,祭奠他們的靈位!鄭和水師家眷們,受大明一禮!”

朱允炆、馬恩慧、朱文奎行禮,藩王、百官行禮,大明軍士行禮。

鄭和眼含熱淚,高喊:“水師將士!”

朱能、駱冠英、沈偉、萬青林等帶軍士轉向浮橋方向,整齊行禮。

無數百姓見狀,跟著行禮。

原是堅強的水師家眷們,再也忍不住,一個個哭出聲來。他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大明的未來,他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帝王之禮,他們的犧牲換來的是天下之禮!

誰能想到,帝王會給軍士家眷行禮!

誰能想到,百官會給軍士家眷行禮!

誰能想到!

在這個階級森嚴,在這個秩序井然,在這個禮制約束強大的時代裡,朱允炆憑藉著一己之力,破除了一道道藩籬,踢開了一道道障礙,捨棄了高高在上,對犧牲的歸來的鄭和水師軍士,對承受苦難與萬千等待的家眷們行禮!

禮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