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

一群群監生各自圍在一團,討論著建文報上的內容。

質疑之聲不斷:

“十石、十五石的產量?這簡直就是滑稽之言!古來未有,如何今日就有了?”

“我堂堂大明王朝乃至天顧之地,若無如此良種,那蠻夷之地如何有之?”

“鄭和前往未知之地,簡直是冒險行徑,若找不到如此良種反而折損了將士,豈不是罪該萬死!依我看,該彈劾鄭和!”

質疑什麼的都有,惹得一些人跟隨叫好。

王書齋聽了許久了,一個個聲音已經消磨掉了自己的耐心,既是沒有人說,那就自己來吧。

“諸位,諸位請安靜!”

王書齋厲聲高喊。

眾人不再言語,而是看向王書齋。

王書齋將手中摺扇啪地閉合,一臉嚴肅地說:“諸位如此質疑,卻皆是猜想之言,難道諸位忘記了不久之前的杏林論戰?”

姚策、向柏等人臉色????????????????一變。

杏花論戰,是大事件。

論戰的一方是正學書院方孝孺的親傳弟子林嘉猷,另一方則是溫州府學訓導,大明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訓導,永嘉學派的傳人葉靈兒。

三月底時,雙方在溫州府的一片杏林之中舉行了公開大論戰。

林嘉猷、廖鏞等人大戰葉靈兒、何文淵等人,結果滿嘴道義,三皇五帝,理學之句的正學書院,卻被調查、實踐,以實際資料說話的永嘉學派辯駁得啞口無言,成為了理學之敗!

永嘉學派打出了名聲,更贏得了國子監的關注,祭酒李志剛更是委派胡濙帶監生前往溫州府學拜會葉靈兒、葉耕等人,將永嘉學派的典籍帶入國子監書堂。

雖然國子監沒有聘請葉靈兒進入國子監,但其典籍的進入本身就說明了國子監的態度,也說明了其學派的厲害。

王書齋此時提到杏林論戰,就是為了提醒所有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別張嘴閉嘴就否定,質疑,想否定可以,拿出證據,想質疑可以,拿出證據,瞎嚷嚷,無腦站隊,這是未開化之人,你們都是國子監的監生,接受過高等教育,怎麼能不講證據,靠著揣測否定別人呢?

向柏有些不高興,站出來喊道:“難道你王書齋認為這世上能有畝產十石的農作物不成?”

王書齋冷哼:“世界之大,未必沒有。要知西瓜、葡萄等物,也是從絲綢之路上傳過來的,難道就因為你我不曾見過,這世上就不存在嗎?”

姚策連忙走出來,支援王書齋:“我等應以調查為準,現下事情還不明朗,多說無益,爭論無益,不妨讓我們多等幾日,等鄭和水師回京之後,問問他們不就好了?水師將士如此多人,沒有人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是謊言,總會戳穿,若是真相,那鄭和水師便是當代聖人!”

擱置爭議,等待真相。

國子監的理性開始紮根,動輒就講道義、喊口號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這裡,監生主張用證據、用資料、用事實說話。

常家。

常百業看著掌櫃送來的建文報,滿是震驚之色。

侯淺淺生怕兒子打擾常百業的思緒,便讓人帶了出去,轉而對常百業說:“若鄭和當真帶來了畝產十石、十五石的農作物,那將來糧食的買賣可就不好做了。”

大產量,大豐收背後是糧食的積累與儲存,而當糧食大量儲存時,糧價也就不得不下跌。

指望糧食做大買賣,恐怕有點難了。

常百業擺了擺手,嚴肅地說:“若當真有如此大產量的農作物,對我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要知穀賤傷農,朝廷會允許大豐收,絕不會允許穀物價太低,最低價收購糧食是必然的。百姓手裡有了存餘,有了存糧,才敢花錢購置貨物,對大商業反而有利。”

侯淺淺坐了下來,笑著說:“話是如此,但你認為此事有幾分真?”

常百業盯著建文報上的署名,咬牙說:“十成真,不需質疑。”

侯????????????????淺淺微微皺眉:“就因為是內閣與建文皇帝寫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