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山社稷,對天下蒼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飯吃,而這裡的飯,無非就是五

朝代更迭,王侯將相一片煙雲。歲月經年,歷史塵埃只剩一重砂礫。可無論是誰,中原王朝的百姓們都是靠著五穀活下去的。

現在,鄭和將帶來新的糧食品種,五穀將演變為六穀,這將永載歷史,成為一座任何人都無法撼動的豐碑!

解縉清楚,若朱允炆說的是真的,鄭和帶來了新糧種,且在大明開花結果,養活了大明百姓,別說是給鄭和水師聖人待遇,就是給他立生祠,給他下跪都不為過!

楊士奇深深震撼,沒有想到自己這一輩子竟能見證如此歷史大事件,並參與到其中。

鄭和,玉米,新的糧食,新的農作物,也將是新的時代!

“那這土豆?”

解縉很是好奇,這名字有點奇怪。

朱允炆想起土豆的味道,不由地吞嚥了下口水:“這土豆雖不算六穀之內,卻是解決饑荒的利器。你們不知,這土豆產量驚人,一畝產量少說也有十幾、二十石。”

“什麼?”

解縉、楊士奇瞪大雙眼。

十幾、二十石?

皇上啊,你沒開玩笑吧,南方最好的水稻田,一畝地別說十石,就是三石五斗都夠嗆啊。

這土豆能收十幾石?

“皇上,當真嗎?”

楊士奇猶豫了下問道。

解縉看著朱允炆,和楊士奇一樣有些疑惑。

鄭和還沒回來,這些農作物也沒在大明種植過,皇上怎麼就知能收多少?

可懷疑朱允炆的判斷又有些無力,要知鄭和遠航,肩負的使命是朱允炆給的,也就是說,朱允炆早就知道這些農作物在哪裡。

楊士奇的疑問,事實上並不是問收成,而是問朱允炆為何會知曉這些。

朱允炆自信地說:“鄭和說產量喜人,足見不虛。真不真,種一年就見分曉。但為了慎重起見,可以對外宣傳土豆畝產十石。至於這番薯,就對外宣傳畝產十五石吧……”

種子換了環境,會不會有適應問題、減產問題,這些都不確定,直接宣傳二十石,恐怕百姓也難以接受,萬一耕作不好,達不到二十石,也有損朝廷顏面。

解縉、楊士奇被這超高的產量砸暈了,聽皇上的意思,番薯宣傳十五石已經很低了?

若真是如此,那大明將在未來三五年內,徹底解決百姓吃不起飯的問題,哪怕是災荒時期,也不愁糧食補給。

如果糧食大豐收,每一戶人家家中存個一年半載的餘糧,那大明江山將會何等穩固!

威脅江山社稷的,是沒有飯吃的流民。

若大家都吃得起飯,待在自己家裡,何愁大明江山不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