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犧牲,換來的是一個新時代。既然鄭和要回來了,那就將訊息告訴所有人吧,讓犧牲的水師家眷們也清楚,他們親人的犧牲,換來的是什麼。”

朱允炆的聲音傳蕩在大殿之內。

解縉、楊士奇領命。

半個時辰後,建文報的匠人們收到三篇文章:《大明出聖人,鄭和水師的真正使命》、《五穀變六穀,豐登新糧種出世》、《鄭和將帶回畝產十石、十五石的糧食》。

一看署名,匠人們再也無法淡定。

朱允炆、解縉、楊士奇。

好嘛,大明皇帝與內閣兩位閣臣一起發表文章,這可是建文朝頭一次。

建文報的匠人連忙雕版,為了擴大刷印量,宣傳司官員甚至動用特權,徵調了民間作坊同時雕版印刷,並在翌日一早,以五萬份的發行量先行售出。

這一日,建文報在短短一個時辰內脫銷。

張澤搶了一份建文報,連忙跑向客棧,來不及敲門,衝入到房間之中,對母親與妻子喊道:“朝廷發訊息了。”

張母看著冒冒失失的兒子,不由地訓誡:“要穩重,你將來可是要當官的,如何能沒點沉穩?”

劉氏在一旁笑著。

前些日子得知鄭和的訊息,不久後水師都督府就將一家人都接到了京師安頓下來,免費吃住,等待著鄭和水師的歸來。

可待在京師裡也難熬,沒有幾個認識的人,連說話都沒地。

張澤才不管什麼穩重不穩重,擦了擦眼角,將建文報遞上前:“娘,朝廷說大哥他們是去遙遠的未知之地,尋找新的糧食作物了,現在他們回來了,帶著新的糧食作物回來了!”

“新糧食?”

張母眼神發亮。

作為與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人,如何不知道糧食的重要?自己的兒子,竟然是去尋找新的糧食去了,這世上還有其他新的糧食嗎?

張澤連忙湊到母親身旁,指著建文報:“娘,我念給你聽。這一篇文章是建文皇帝親自寫的,你聽:古有孔丘聖人,燃文教於天下,興盛中國之文明。今有鄭和聖人,率水師於遠洋,取糧種於吾民……”

另一處客棧中,十五六歲的李淳也拿著建文報,念給父親李寶等人:“玉米者,當為第六穀,畝產與稻相當,二至三石;土豆者,畝產少者十石;番薯者,畝產少者十五石……”

李寶手微微顫抖,一拍桌案:“這,這簡直是胡說八道,你確定沒看錯?”

李淳仔細看著建文報上的字,點頭:“爹,沒錯啊,建文報上寫的就是十石、十五石。”

“一派胡言!”

李寶踢翻了一旁的凳子,憤怒地喊:“朝廷怎麼能放空話,在這報紙之上大放厥詞。我老漢治田二十年,從未聽聞過還有畝產十石的農作物,他們一定是在騙我們!”

李淳看了看落款的名字,對憤怒的父親說:“可這是內閣大臣楊士奇寫的,上面兩篇,是建文皇帝與內閣大臣解縉所寫……”

李寶冷哼:“楊士奇咋啦,皇帝咋啦,他們種過地嗎?還畝產十石,簡直是愚弄我們!”

李淳也有些難以相信世上有如此巨大產量的農作物,可楊士奇、解縉的人品是立得住的,何況還有建文皇帝,他可是天子,若是公然撒謊,來一個“畝產戲百姓”,那是很失民心的事,作為一代英主,絕不會做出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