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茂,朝鮮全羅道人,因擊退倭寇有功,封節度使、上將軍。第二次王子之亂時,站隊李芳遠,受封長川君。

憑:善弓馬水戰,為人老道,作戰果決。

朱允炆看著安全域性如此簡短的情報,不由得皺緊眉頭。

劉長閣也有些為難,安全域性的分部還沒開到朝鮮,能收集到這些情報,還是商人與邊軍的功勞,剔除一堆亂七八糟的形容詞、誇張詞,留下真實的,就這麼一些,你看著用吧……

朱允炆看著“善弓馬水戰”五個字,道:“此人竟是個全才,少見。”

劉長閣贊同這一點,凡是說起李從茂的,無一不說此人能力不凡,馬上、馬下功夫了得不說,還因為出生在海邊,學習過不少海戰,殺過幾次倭寇。

“等他們來京師,第二日安排其覲見,儘早商議對倭事宜。”

朱允炆有些迫不及待。

劉長閣答應,見朱允炆沒有其他事,便告退離開。

朱允炆將龐煥送來的情報焚成灰燼,展開輿圖看著大琉球國(注:當時小琉球國指灣灣島),這是一串島嶼,藏身之處確實很多,也適合陳祖義落腳。

讓朱允炆多少不滿意的是,陳祖義沒有去小琉球的山南或山北,而是選擇了大琉球。

若是現在出動水師,橫掃大琉球群島,活捉陳祖義與中山王武寧,水師不會失手,也不會再讓陳祖義跑了,可一旦這樣做,就偏離了朱允炆的東南戰略。

朱允炆不僅想要大琉球這一串的島嶼,更想要小琉球這一座寶島。陳祖義這個禍水留在大琉球,禍得不夠大啊,至少應該去小琉球島上禍一下,也好給明軍水師進入大小琉球提供完美藉口。

“龐煥,你還得想辦法讓陳祖義將手伸出去,當海賊了,應該放肆一點,別那麼保守……”

朱允炆看著輿圖自言自語。

“皇上,鐵尚書求見。”

內侍通報。

朱允炆應允。

鐵鉉行禮後,道:“皇上,接西征大軍文書,大軍已在四月十日安全穿過烏鞘嶺,進入武威。”

朱允炆從桌案後走了出來,到了一面掛著西域輿圖的屏風面前,看著武威的方向,對鐵鉉道:“四月十日,距今已有半月,想來燕王此時正在張掖休整。”

鐵鉉感嘆:“燕王帶兵果是神速,四千多里路,只用了兩個多月。大督官王景彰也來了文書,說軍士鬥志昂揚,士氣如虹。行軍如此遙遠而不損銳氣,可見其將兵有方。”

朱允炆看著張掖,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斷匈奴之臂,張之掖”,是漢朝開拓西域後設定的軍事重鎮。如今這裡依舊是一方重鎮,扼守河西走廊中斷。

“燕王帶兵穿山越嶺,能將軍隊安全帶到河西,確實不容易。不過在朕看來,更不容易的是支撐起西北後勤的百姓,是他們保障了大軍行軍速度。”

朱允炆嚴肅地說。

鐵鉉連連稱是,想起什麼,問:“陝西華洲軍需庫的大火一事,遲遲沒有結果,臣請旨催問地方,急早調查清楚。”

朱允炆也有些疑惑,這朱棣大軍都離開西安月餘,華洲軍需大火一案還沒有調查清楚,屬實是有些太慢了。地方上沒奏報,安全域性也沒個訊息傳來,這件事似乎石沉大海了,又似乎遇到了什麼困難,無法進展下去。

“著令內閣,給陝西布政使發文書,讓其儘早查明奏報,不得拖延。”

朱允炆不相信軍需庫著火是意外。

沿途設定的軍需庫,雖然本身存在著臨時性,但在設計時都是有模板的,也都清楚如何防火,且每一處糧倉設定,二百步內必然有河流、井渠,糧倉附近也配置有大量水翁,說句不客氣的話,軍需庫的糧倉,一把火是點不完的,至少需要放個四五把火。

可華洲的軍需庫一把火都燒光了,好巧不巧,就在大軍抵達前夕燒了,這事中透著詭異,擺明了就是人為縱火。

按理說,人為縱火也好查,點火燒糧食的人,肯定不是和糧食有仇,而是想要隱藏糧食不足的事實,也就是說,誰有許可權調走糧食,誰就有嫌疑。

這種事順藤摸瓜,瓜也該到手了,怎麼摸了這麼久,手裡還是一堆藤?

鐵鉉答應下來。

四月底,朝鮮使臣抵達京師。

正使李從茂、副使柳廷顯入宮覲見朱允炆,設宴招待自不多說。宴會第二日,朱允炆便請李從茂、柳廷顯等人入武英殿,另傳召解縉、鐵鉉、梅殷、楊士奇等議事。

朱允炆直入主題:“倭國派遣軍士,勾結海賊陳祖義入侵大明陽江,朕對倭國宣戰,此事你等也已詳知,還有何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