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 無聲的警告(一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梅殷有些擔憂:“一兩個月之後,戰爭應沒有分出勝負,我們就急忙考慮戰後恢復與農墾,是不是太急切了一些?”
來人的畢竟是帖木兒,給他點面子行不行……
朱允炆看向梅殷:“按照推測,朱棣此時很可能已經兵進亦力把裡,八月會與哈里的先鋒交手,九月帖木兒的大軍也該來了,最後的決戰應該在九月與十月,而主戰場可能會比預期的向西移動,在吐魯番、別失八里、甚至是晶河一帶。”
“哈密、伊吾等地作為後方,並不需要參與戰事,可以趁此機會擴大屯田,做好農墾。關內運輸西域只能是暫時之法,不宜持續太久。到時冬日也已不遠,在最後一批糧草運輸結束後,可安排百姓農墾,自十月陸續返回關內。”
梅殷思索一番,點頭道:“既如此,那此事不宜交給燕王負責,而應交給楊榮、郭三省、宣青書等人負責,讓燕王等專司軍務。”
朱允炆很是贊同,看向沙盤上的陝西,目光陰翳:“陝西都司出了如此大問題,不能沒有人挑起大梁。你們可有合適人選?”
梅殷進言:“山西都指揮僉事劉貞為人清廉,馭下嚴格,是洪武時期宿將,頗知兵事,善防守。臣以為可以升調至陝西,擔任都指揮史一職。”
朱允炆知道此人,茹瑺在山西當巡撫,曾屢屢談起過這個人,認為其才能、品性俱佳。
鐵鉉走出,對朱允炆舉薦道:“皇上,劉貞任都指揮史是足夠的,臣還想舉薦光祿寺的張泌、仲謙。此二人在光祿寺盡職盡責,曾為太祖器重,兩次免死,他們最初是國子監監生,曾進入兵部,對兵事頗有見地,雖是文臣,卻能謀略,能治下,可充為陝西都司的同知、指揮僉事。”
楊士奇則舉薦國子監兵學院監生,進入陝西都司歷練。
朱允炆應許,命內閣擬寫任命文書。
陝西都司的問題給了朱允炆重重一擊,為了徹底清查,朱允炆對武將動了刀子,而這一把刀子名為:文官。
給予地方文官深入衛所,稽查賬務,盤問衛所長官的權利。
這對於文官集團而言,確實是一件幸事,文官的勢力得以進入衛所一級,對節制武官有著很大幫助。但這也伴隨著很大的風險,一旦衛所出了問題而文官卻當了聾子與瞎子,則會連同一起處罰。
地方文官並不是凌駕於衛所指揮史、千戶之上,而是擁有了調查衛所的許可權,類似於在御史之外,又加了地方文官作為第二道“御史”進行監察。
“琴島水師準備如何了?”
朱允炆問。
梅殷回稟:“按照作戰部署,兩艘寶船,五十艘大福船,合計六千五百軍士已至琴島整訓,火器準備充足,相應物資正在籌備之中。”
“可有難處?”
朱允炆詢問。
梅殷點了點頭,道:“皇上,六千五百軍士中,其中有兩千軍士來自於陽江所、廣海衛,他們原不是水師之人,其中過半不懂水性,水師參將耿璇多次發來文書,想要換原水師人員代替……”
朱允炆坐了下來,端起茶碗:“替換斷不可行。陽江所與廣海衛的軍士心中憋著一股戰意,他們需要用自己的刀來複仇。不懂水性,可以練,告訴他們,九月之前不適應海戰者,不得參與對馬島之戰!”
梅殷答應。
朱允炆抽出了一份封好的文書,對梅殷道:“由兵部、五軍都督府審議,沒有問題的話,傳給水師副總兵陳揮,按此軍略安排作戰事宜。”
梅殷上前接過。
朱允炆又看向了沙盤,皺眉道:“最難的還是西域。”
歷史記錄了帖木兒東征的訊息,記錄了哈里是先鋒,可歷史到了這裡,帖木兒就因為瘧疾掛了,中亞霸主與大明之間的對決並沒有上演。
可現在,歷史改變了。
這一戰的結果到底如何,朱棣能不能打破帖木兒不敗的神話,完全控制西域,朱允炆是有些忐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