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 無聲的警告(一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塔拉茲城!
白色旗幟前移,插在沙盤之上。
朱允炆手中握著一份軍情文書,對一旁的解縉、鐵鉉、楊士奇、梅殷、王綏說:“徵西大軍傳報,六月二十一日,帖木兒先鋒軍哈里率五萬騎兵與亦力把裡王弟馬哈麻在天山以南草原決戰。馬哈麻先勝而後敗,退守天山。一旦亦力把裡失去阿拉木圖,將被封在伊犁河谷之內。”
鐵鉉看著沙盤上的白、黑與日月旗三方旗幟,白與黑已形成對峙之勢,而日月旗巋然不動,守在天山東段的南北兩端。
情報中所說的戰鬥,位於天山西段!這可真是一座太長的山,連綿五千餘里,西面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東面還能穩坐魚臺,坐觀其變。
鐵鉉分析道:“皇上,臣以為帖木兒的前鋒氣勢兇猛,連克塔什干、外拉套山與塔拉茲城,又在平原地帶打敗了馬哈麻的精銳騎兵,戰勢已起,亦力把裡恐怕很難防住哈里的前鋒軍。”
梅殷走了兩步,雙手支撐在沙盤桌子的邊緣上,嚴肅地說:“若馬哈麻守住天山隘口,哈里前鋒軍未必有能耐進入伊犁河谷,即便他向西而行,也難。”
楊士奇與解縉贊同兩人看法。
朱允炆看向沉默不語的王綏,笑道:“說說你的看法。”
解縉等人看向王綏,此人原在遼東,因出使朝鮮,以一番精彩的論斷,促成了朝鮮與大明之間無條件的軍事合作,朱允炆認為此人有大局觀,洞察力很強,便將其調回兵部,充職方司主事。
梅殷有些不喜歡王綏,此人雖有些本事,但太過自負與冒險,拿著大明與朝鮮之間的關係作個人前途的賭注,結果是一鳴驚人,得以升遷。
換言之,此人是一個投機者。
朱允炆不這樣認為,一個能從船匠被陳祖義掠走,聯想到倭國意圖出兵朝鮮的人,簡直是個天才,條理清晰,動機明確,為人雖然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但還是有真材實料。
因其才,用其人,不拘一格。
王綏看著沙盤,嚴肅地說:“臣在遼東時,曾屢屢翻山越嶺,山勢陡峭,道路難行,可即便如此,透過長白山進入朝鮮的道路,也不是隻有一條。同樣的道理,哈里若想要進入伊犁河谷,並不一定要打下天山隘口,也不一定折西而行,可以沿著外伊犁山,透過伊塞克湖,轉而向北,直接進入伊犁河上游,即可以威脅亦力把裡城,還可以將駐防在天山以北與阿拉木圖城中的軍隊調出來。”
眾人看向沙盤,鐵鉉不禁搖頭:“按照情報,伊塞克湖周圍都是山,並沒有開出道路,不利大軍行進。哈里的軍隊不是一兩千人,而是幾萬兵馬,想要走這裡,太過冒險,一旦被困在山中,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梅殷贊同鐵鉉的看法,誰會冒險到將軍隊拉到絕境之中去,那裡可是天山,高大巍峨,聽說上面常年積雪不化,走這一條路簡直是找死。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王綏,點了點頭,道:“兵出險招,未必沒有可能。不管哈里要走哪裡,他此時此刻,很可能已經控制了阿拉木圖。眼下我們需要商議的事,不是正在發生的,而是未來一兩個月可能發生的事。”
解縉、鐵鉉等人面色凝重,這種超前的思考與推演,是很耗人精神的。但沒有辦法,哈密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太遠,遠到一個訊息傳遞過來需要一個月,送回去訊息又需要一個月……
隔著如此遙遠的距離,收到的全是延後一個月的情報,若朝廷不把目光放遠一點,只盯著已經發生的事來推演,那恐怕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前線變化太快,京師情報跟不上,只能從戰略層面去推演,提醒與引導徵西大軍。
正如五月二十六日,欽天監觀測星象突然異變,言極西有變故,朱允炆連夜召集大臣商議,認為很可能帖木兒東征已是開始,於此推演帖木兒會安排先鋒取亦力把裡,然後進兵別失八里等地,才有了朱允炆當夜的文書。
至於朱允炆為何一口確定帖木兒的先鋒主將是哈里,為何說傅安還活著,解縉等人問過,朱允炆沒說,卻很篤定,事實再一次證明,朱允炆是對的。
這種天才的預判與驚人的洞察,幾乎先知的能力,讓解縉、鐵鉉等人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於在內心深處多了一種說不出來的敬畏與崇拜。
朱允炆看著商議軍策的幾人,也猜測著朱棣收到文書時的表情,自己再一次地拿歷史“作弊”,要的就是敲打下帶重兵出征的朱棣,姓趙的在陳橋驛換過衣服,朱允炆是絕不允許朱棣在哈密換衣服的。
雖說有諸多佈置,有新軍之策,有安全域性、偵察兵、徐輝祖、宋晟等等,可朱棣畢竟在軍中威望高,又曾雷厲風行地調換了許多將領,而這些將領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部下,若說朱允炆沒一點點擔憂,那心也太大了一些。
別人看不穿朱允炆的預知,可以認為是某種巧合或揣測機率問題,但朱棣肯定可以看穿,誰讓他熟悉這些,當初裝瘋賣傻,當初開辦養殖場,當初準備去大寧找朱權結伴同行……
對朱棣而言,五月二十六日的文書就是一種無聲的警告,那意思是:朕隔著八千里就知道帖木兒的先鋒主將是哈里,你距離南京,也只有六千里啊……
眾人商議之後,解縉對朱允炆提議:“皇上,臣以為,無論西域戰事如何變化,朝廷都應該重視當地農墾,為日後牢固控制西域打下基礎。眼下河西大儒郭三省說服了哈密伊斯蘭教的教長伊瑪目,可以讓伊瑪目調動回回人,幫助大軍穩定後方,尤其是應引導回回人轉入農耕,選適宜之地種植小麥、棉花等物。”
鐵鉉附議:“徵西大軍奏報,哈密、伊吾、吐魯番等地,有著足夠的水源,而且當地坎兒井數量較多,適宜農墾,大軍應提前準備,安排部分軍士屯田,農時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