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茂看著輿圖中的對馬島,生怕大明不答應,便點了一把火:“對馬島上不僅有宗貞茂的兩千倭國軍士,還有宗貞茂收攏的倭寇八百餘人。另外,據全羅道水師情報,早年間倭寇搜掠朝鮮沿海與大明沿海所得人口,也被倭寇帶到了對馬島。”

朱允炆冷眸森森:“你是說,對馬島上有大明百姓?”

李從茂看著朱允炆那雙威嚴而冰冷的目光,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壓力,這股壓力遠非李芳遠可比,似乎朱允炆是一條巨龍,已經伸出了龍爪踏在了自己胸口,難以呼吸!

好強的威勢!

李從茂暗自吃驚,穩住心神,肅然回答:“據朝鮮掌握情報,兩年前,至少有三十名大明百姓被倭寇帶到對馬島,當時已將訊息告知大明水師。如今這些人是死是活,不好確定……”

朱允炆看向鐵鉉。

鐵鉉想了起來,兩年前確實有過一封對馬島的情報,只不過當時水師主力不在,兵力有限,無法深入作戰,這才擱置下來,最後不了了之。

朱允炆並沒有責怪鐵鉉,大明水師雖然厲害,但海岸線太長,又將重心放在了南洋與西洋,這兩年市舶司剛運作,海道還需要水師維護,保障貿易暢通,很難分出力量去遠征對馬島。

李從茂等待著朱允炆的決定,很是期待大明水師能出動,徹底消滅對馬島上的倭人,這是朝鮮精心挑選的地方,也是最合適的進攻目標。

選擇對馬島,是有歷史原因的。

早在洪武二十二年,高麗王朝就曾派遣樸為、金宗衍、崔七夕等組織了三百艘戰船襲擊對馬島,燒燬了倭國船隻二百餘,救出被俘虜高麗一百餘。

只不過這一次行動,只是為了清剿對馬島上的倭寇,並沒有佔領對馬島。

洪武二十九年,朝鮮國王李成桂再次組織水師,進攻對馬島。金士衡為統帥,南在、辛克恭、李茂副之,戰事一度膠著,鏖戰難分勝負,最後金士衡以邊打邊談判的方式,最終招撫宗貞茂與一干倭寇,甚至還給倭寇首領封了官。

在李從茂看來,金士衡的這一次進攻並沒有取得勝利,而是一次失敗的進攻,雖然招撫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和平,但沒有消滅敵人的進攻,談不上榮耀。

事實證明,倭寇是不守信用,也是不講道理的。洪武后期,倭寇不搶朝鮮沿海,還可以跑到大明沿海搶一把,日子多少過得滋潤。

可自朱允炆登基之後,大明對倭國的態度變得極度強硬,徹底斷絕了與倭國往來,並大舉清剿倭寇,無數倭寇葬身大海,大明已經成為了倭寇的噩夢。

噩夢誰都不想觸碰,可倭寇還是需要吃飯,需要活下去的,這些人沒有土地,只能搶劫。而不敢欺負強悍大明的倭寇,轉而欺負起近鄰朝鮮,金士衡的招撫政策徹底破產。

而折騰朝鮮最兇的倭寇,就在對馬島上!

既然大明想要給倭寇一個教訓,不妨就幫朝鮮一把,徹底滅掉對馬島上的倭寇,連同放任倭寇與倭國軍士搶劫的島主宗貞茂一起收拾掉!

李從茂相信自己的判斷,朱允炆有著仁慈之名,是不會放任大明百姓一直被倭寇俘虜的。

朱允炆收回目光,轉身回到桌案後,坐了下來:“高麗、朝鮮兩次征伐對馬島都沒有成功,這次想要借大明的手為朝鮮辦事,你們的國王打得一手好算盤啊。”

李從茂與柳廷顯都十分驚訝。

解縉、鐵鉉等人也頗是費解,皇上怎麼知道他們打了兩次對馬島?

李從茂震驚於大明的情報,見朱允炆似乎有些動怒,連忙解釋:“非是國王所安排,乃是我等環顧倭國,以當下之力,最穩妥的策略是進攻對馬島。”

朱允炆反問了句:“打下對馬島之後呢?”

李從茂臉色一凜,朱允炆的思維與邏輯,完全就沒有隻停留在事情的開始與過程階段,他看穿整個過程,追問結果。

確實,大明打下對馬島之後,又能如何?

佔領對馬島?

不太現實。

對馬島距離大明太遠,想要定期補給難度很大。

一旦倭國的足利義滿組織大軍反攻,很可能島上的明軍會成為孤軍,最終被耗死在對馬島上。要知道對馬島並不是一座很小的島嶼,東西三十多里,南北一百六十多里,放進去兩萬軍士都阻擋不了倭國軍士登陸,倭國軍士可以源源不斷派到對馬島,可大明軍士不可能源源不斷進入,此消彼長之下……

李從茂估計李芳遠也不會同意佔領對馬島,一旦朝鮮軍士進駐對馬島,足利義滿必然會將戰爭範圍擴大到朝鮮島。

所以,打了,島還是倭國的,只不過是殺了一批倭人,救一些人出來,僅此而已……

看著說不出話的李從茂,朱允炆看向鐵鉉與梅殷:“調水師陳揮、耿璇回來,準備對倭戰事,就打對馬島。”

李從茂再一次被朱允炆震驚,他不是不知道這一次行動無法佔領對馬島,他卻依舊選擇了對馬島最為征戰的目標。

朱允炆看向李從茂,嚴肅地說:“對馬島不是朝鮮屬地,朝鮮也無意主張佔領那裡,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