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送上門的土地(二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翌日,奉天殿。
黃森屏、黃克孫等一改作揖禮,而是選擇大禮參拜。
朱允炆命內侍攙起,仔細打量著上了年紀的黃森屏,平和地說:“黃老先生遠遊海外,近日歸家,可還習慣?”
黃森屏聽著朱允炆的話,徹底放心下來,朱允炆對於自己帶全家人、一干軍士跑到渤泥去的評價只是“遠遊海外”,並沒有牽涉到叛逃之類,也沒有打算追罪。
他就是大明天子,建文皇帝嗎?
黃森屏有些失禮地看著朱允炆,眼前的人只有三十歲,正是春秋鼎盛時,他只用了八年時間,就完成了一系列的革新,讓大明國力遠揚海外,四夷賓服。
聽國子監的人說,大明正在進行中的五年科技戰略也是他提出的,工業的理念也是他提出的。這個而立之年的天子,引領著大明前進的方向!
只要他在,盛世可期!
黃森屏肅然地回道:“本是大明子民,歸家自是習慣。只是京師諸多變化,出現了許????????????????多新鮮事物,讓人耳目一新。”
朱允炆微微點頭,平和地說:“眼下變化還算是少,再給大明十年八年,一干學子結業,大明定有更多新鮮事物出現。”
黃森屏渴望不已,說起昨日的夢境,轉而補了句:“可惜我已老朽,等不到了。”
朱允炆寬慰:“哪裡的話,你尚不到耄耋之年,怎可說出如此喪氣話。”
黃森屏苦澀地搖了搖頭,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
賜酒宴,歌舞賀。
一番笑談之後,黃森屏終於再次起身,鄭重行禮:“天朝大天子,外臣黃森屏有幾個心願與請求,還請天子垂聽。”
朱允炆連忙說:“你說什麼,朕都聽著。可你勞頓日久,才抵京師,不宜長跪,落座說吧。”
黃森屏起身卻沒有落座,而是懇請道:“我本是大明子民,洪武年間出至渤泥,後在渤泥立足,有了些許家業。然漂泊半生,根在大明,落葉當歸根,黃某懇請皇上,準制黃森屏照身帖,許我入大明戶籍,重為大明子民。”
一席話,震驚眾人。
重為大明子民?
他一個渤泥的實權人物,甚至可以說直接掌控著整個渤泥國,竟然想要重新回來,成為大明的子民!
楊士奇、解縉等人對視了一眼,都清楚,這就是朱允炆所說的中心吸引力。
在朱允炆的闡述中,大明透過發展,將成為世界的中心,而這個中心擁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受這一股吸引力所影響,世界的目光、資源、財富、人口都將投向這裡。
黃森屏的回家,並渴望重新成為大明子民,應該就是這種強大吸引力的結果吧。
朱允炆看著言辭懇切的黃森屏,微微點頭:“黃老先生本是大明子民,入大明戶籍是情理之中的事,談不上懇請。戶部尚書,這件事著你去辦。”
夏元吉當即答應。
黃森屏繼續說:“願我百年後,可託體魄於中華。”
即死後,可安葬於大明。
朱允炆自是欣然答應。
黃森屏臉上浮現出笑意:“渤泥國有高山,望天子賜以美名,永鎮渤泥。”
朱允炆略一沉思,開口道:“此事朕應下了,他日寫一篇碑文,專為渤泥高山賜名,說明來歷,如何?”
黃森屏連忙感謝,而後陷入沉默。
黃克孫看著父親,心有些緊張。
黃森屏沒有沉默多久,抬頭看著朱允炆,從懷中取出一副輿圖,提出了最後的請求:“大明水師可於寒冬北上,酷暑南下,不侯季風,不待水流,可謂舉世之內,絕無敵手。然南部水師偏居交趾,舊港地狹港窄,難成水師最佳之地。”
“我等久居渤泥,開墾闢地,收斷手河、中國城等地。現如今,我已是大明一介子民,當為朝廷效力。現奉上渤泥黃家所屬土地輿圖,境土悉屬天子,還望天子收納!”
鐵鉉、徐輝祖等人聽聞之後,驚喜不已。
水師都督府府事李堅更????????????????是瞪大眼,滿腹狐疑:這世上還有這麼便宜的事?
楊士奇看向朱允炆,終於明白過來,為何朱允炆要向黃森屏開放國子監最隱秘的學問,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收穫的將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