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張紞信奉的理念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在對外關係上,與朱元璋不謀而合,即睦鄰友好,以德服人,強而不欺,威而不霸。

可在交趾的四年中,張紞終於看到了大海的富庶,南洋的富庶,具體來說,是糧食的富庶。

什麼香料,什麼珍木,什麼寶石,在張紞眼裡都是玩物,沒了這些,大明依舊能過好日子。可糧食,大明缺得很。

回想洪武三十一年中,大明在於了水災六十八次,旱災四十一次,蝗災十二次,雹災六次,潮災六次,霜災五次!

哪一次災害的背後不需要糧食去救濟?

可許多地方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啊,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沒了家園與土地,只能跑到附近的府縣就食,可府縣的備災糧又能堅持多久?

等到朝廷從其他地方調撥糧食,多少百姓已經是賣掉妻子,女兒,兒子,多少百姓已經失去了父母,多少百姓已經活活餓死了!

張紞聽聞過元末的烽火,見識過洪????????????????武開國初期的荒涼,走過飢餓瀕死的人群,招撫過山裡瘦弱幾不成人的百姓,知曉糧食的重要,明白糧食才是國之根基!

交趾有糧食,有很多很多的糧食,這些糧食足夠養活所有官員,足夠養活幾百萬人,足以避免災荒之下無數人因為吃不起飯而餓死!

建文皇帝將交趾收歸大明所有,這是何等明智的決策!

可僅僅擁有交趾還不夠,這裡畢竟太靠北了一些,沒有深入到南洋之中,像是占城,他們那裡稻穀可是一年三熟,交趾大部分地方只能一年兩熟。

不公平啊,憑啥你們能吃得飽,糧食滿倉,偏偏善良、樸實、勤奮的大明百姓就要捱餓?

這種認識與動機,讓張紞認識到戰爭未必不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原本不可能的選項,也可以選那麼一下。

當朱允炆下旨命令交趾嚴密關注渤泥國動態的時候,張紞、韓觀等人就給出了一個理智的判斷:皇上想要渤泥國的土地。

渤泥國位於南洋的中心地帶,佔據了渤泥,大明就可以實現南洋海域的真正控制。無論是將渤泥作為中轉站、糧倉,還是將渤泥作為扼守海道、威懾南洋諸國的水師基地,其戰略意義與現實價值都不可估量。

張紞是傳統文臣,卻擁有了擴張的意識,這不得不讓韓觀震驚,但張紞支援擴張的原始動機是糧食,是為了大明百姓吃得飽飯,並非是領土,也並非是其他資源的掠奪。

韓觀支援朱允炆擴張的動機更是單純,畢竟,一個不想著開疆拓土、保家衛國的武將,不是一個好武將。

在張紞、韓觀的支援下,林環很快就有了一支二百人規模的出使時團,其中即有管理農戶的官員,也有管理林業的官員,當然,更多的是都司與衛所將官。

林環為正使、陶容為副使,都司的孟察、江成周充當護衛,一行人,兩艘船,出愛州港,直奔渤泥國而去。

渤泥國,是南洋中小國,這裡的小,指的是實力弱小。若單以國土面積來論,渤泥國可謂巨大,堪比二十一個海南島,三個交趾郡。

這裡地廣人稀,大量的原始森林沒有被開發,南部與西部多為蠻荒地帶,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與東部。

渤泥城。

黃森屏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臉上的面板已經皺巴,還有十幾顆黑色的斑點,頭髮已盡是花白。

這鏡子是大明的,清晰可見毫毛。

柺杖移動,黃森屏走出房間,看著外面的瓢潑大雨,心情有些沉重。

自國王哈桑於年初去世後,渤泥國就陷入了分裂之中,至今已去半年,王位依舊空懸。

特曼貢親王最近的動作很多,不斷排擠自己的人,希望將黃家的力量排除出渤泥國。可特曼貢似乎忘記了,當初若不是自己鼎力相助,幫助渤泥國打敗了蘇祿國,此時的渤泥早已成為了蘇祿國的地盤。

那一次出手時,渤泥國國王還是馬合謨沙。

馬合謨沙為了表示結盟的心意,將女兒嫁給了自己,並????????????????讓弟弟艾哈邁德娶了自己的妹妹黃元麗。馬合謨沙死後,其子哈桑成為國王,自己與馬合謨沙的哥哥特曼貢親王一起監國攝政。

兩個監國大臣還活著,國王哈桑卻先死了。

一山不容二虎,加上特曼貢也不是母的,想要最終控制渤泥國,還必須用實力來說話。

雷電閃過長空,劈出剎那光明。

黃森屏一頓柺杖,喊道:“你想要得到更多,那就先準備失去更多。遐旺,讓艾哈邁德來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