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棋落,天黑(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認為,大明需要給這個世界立下規矩,而這些規矩的第一條就是:
絕對不能招惹大明。
中山國國王武寧藐視大明,不顧大明警告與軍民情感,窩藏大明的敵人陳祖義海賊團,當以絕對武力摧毀之。
朱允炆看著擔憂的鐵鉉、解縉等人,厲聲說:“若不滅中山國,不滅陳祖義,他日定有其他藩屬國為罪犯、海賊提供容身之地,避罪之所!此端一開,後患無窮,朕以中山國之亡,為其他藩屬國打造前車之鑑,告誡他們,大明天威,順則興,逆則死!”
徐輝祖精神一振,這股豪情壯志令人震動、自豪!
大明如此強大,收拾一個個小小的敵人,還需要顧忌藩屬國的想法?他們若是想一起反對大明,那就讓他們一起來吧,大明什麼時候怕過南蠻?
遍數史書,從皇帝開始算起,就沒有一個南蠻能欺負中原王朝的,他們若是想入非非,大明不介意讓南洋諸國物是人非!
楊榮腦海之中出現了????????????????大琉球島的輿圖,看向朱允炆的目光有些敬畏,朱允炆的目標恐怕不止是中山國那麼簡單。
大琉球島上有中山三國,而在這三國之外,還有一連串島嶼分自東北向西南延展,在西南方向與小琉球國隔海相望,在東北方向與倭國隔海相望。
打下中山國,意味著大明水師的力量將深入到東海之中,向南可以封鎖小琉球島的出路,向北可以截斷倭國南下之路。
小琉球島已經不需要考慮了,這個地方已經擺在了大明的輿圖之上,勢必是要拿回來的。等大明水師控制了大琉球島、小琉球島,那下一個目標是哪裡?
東海之中,唯倭國一地非是大明藩屬,也非是大明友邦。
楊榮深吸了一口氣,朱允炆下了如此一盤大棋,其目標恐怕並不是什麼中山國,大小琉球島,而是倭國,不,是整個東海,整個東部海域!
對馬島與壹岐島之戰,只是一個前奏,一次試探,或者說是一場提前的序曲,真正的戰爭在背後,在不遠的將來!
楊榮第一次感覺到朱允炆的局是何等的巨大,也明白了他為何一直都在推動東北戰略,甚至不惜抽調京軍三萬,前往東北戍邊!
相對於西疆省的建設,相對於福建省的問題,東北問題顯得悄無聲息,可就是這種不動聲色的舉動,正在一步步推動棋局,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與封鎖。
對於朱允炆的佈置與安排,絕不能只看一地,看他佈置福建,他可能是在思考小琉球島,說他要打大琉球島,實則可能是封鎖倭國,說他在佈局東北,控制女真,誰又能保證他不是在尋找另一條路控制東北之外的鯨海!
楊榮算是服帖了,低下了頭。
只看一域,只謀一地,非是帝王之才,真正的帝王,應該是統籌全域性,謀劃長遠的,洪武爺如此,建文皇帝亦是如此!
兩代有為君主,大明子民何其幸運!
楊士奇所思考的與楊榮不同,朱允炆擺明了是想借陳祖義來解決中山國,可解決了中山國之後呢?
如果扶持一個新的國王尚還好說,影響有限,若是直接佔據中山國,將其領土納入大明版圖,那山南、山北兩國又該怎麼辦?
要知道,山南、山北可沒有得罪大明,山南國國王汪應祖還給大明通風報信,請求援兵,你總不能殺順手了,把汪應祖也給幹掉,然後找一個“不小心刀路過了下”的話搪塞過去吧?
楊士奇是支援幹掉武寧的,這個傢伙殘暴不仁,對待自己的百姓很是殘忍,不適合當一個國王,死了也沒什麼,但大明畢竟是禮儀之邦,不能將戰事進一步擴大,直接佔了大琉球三國地盤。
楊士奇思慮再三,終還是沒有進言。
這種事還是不說的好,說出來,真要發生了,朱允炆還得找一層牛皮,扯個謊遮蓋下,對彼此都沒好處。
解縉雖然也擔憂此番行動的後果,但對比忤逆朱允炆後果,孰輕孰重很清楚,乾脆就擁護了朱允炆的決定:“細思之下,為避免其他藩????????????????屬國違背大明旨意,收留亂臣賊子,當拿中山國立威以絕海賊,護佑航道。”
鐵鉉看了一眼解縉,什麼護佑航道的理由實在是有失水準,南來北往的商船,誰會跑到大琉球島一帶去?他們更多是沿著大明海岸線前進,而不是遠離大陸深入到東海數百里。但反對又如何,朱允炆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收拾掉中山國與陳祖義了。
朱允炆的意志沒有動搖,籌劃多年的棋局終於要收官,沒有任何人、任何理由能反對這一場戰爭。
那些犧牲了的人,那些即將犧牲的人,那些該死與不該死的人,都只是為了大明的版圖更為完整,給後世留一個巨大的跳板,可以向外更遠的探索,可以更好的抵禦可能出現的敵人。
無論是從掃清敵人,消除危患,還是從發展戰略,島鏈拱衛,這些地盤都必須歸入大明,趁著大明國力強盛的當下,趁著大明能戰敢戰軍士眾多。
朱允炆看過眾人,堅定地說:“擬旨至福建太平港,告知李堅、陳揮等水師諸將,轉戰大琉球島,滅中山國,殺陳祖義!”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