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雲以指揮史的身份戰死,成為了大明在對戰帖木兒時折損的職位最高軍官,朱允炆封其為新昌伯,並命唐雲之子唐舜世襲指揮史一職。

瞿能、袁嶽等人雖沒有返回京師,但該封賞的都沒有落下,瞿能被封平陽伯伯,任職西域都指揮史。袁嶽也因表現出色,從指揮史升為忠勇伯,一起封伯爵的還有譚淵,陌刀隊的段雲,鐵鷹騎的阿爾斯郎,俘虜沙米查干,打下孛羅城的毛整等人。

徐凱、華聚、劉啟夏、瞿陶、周大志、諸葛塘等一干武將,多封賞為自衛所一級的正四品指揮僉事,至都司一級的正三品都指揮僉事。

作戰中湧現出來的作戰英雄,如督官楊烽火,被朱允炆直接提拔為大督官,與王景彰、陳洽、陳浚等人,成為了京軍最高的「政委」之一。

如高忠光、林九、齊川、梁傑、周潛等,一些新兵透過戰爭成長起來,因軍功直升千戶。宣青書因為籌劃有功,安撫當地百姓等,進入兵部任職主事。

河西大儒郭三省為招撫地方立下大功,更在後續地方治理上出謀劃策,推動了坎兒井等工程建設,立有大功,朱允炆直接提拔其為國子監司業,從四品,並領西域文教。

傅安出使西域,被困長達九年,不卑不亢,從未屈服,捍衛了大明國威與尊嚴,因其氣節可嘉,升鴻臚寺少卿,從四品,並進入詹事府,任職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

鴻臚寺少卿沒有幾個人紅眼,但成為詹事府的官員,那就讓人羨慕了,畢竟是太子的人,未來可期。

傅安、王全臻也被提入鴻臚寺任職。

宣青書因謀略有功,進入兵部職方司任主事。

令人意外的是,霍鄰並沒有在封賞之列。

霍鄰前往亦力把裡城,交鋒帖木兒,帶回使臣,最後決戰前夕,更是冒險確定帖木兒軍帳位置,為神機炮炮擊提供精準情報,軍功不小,卻無任何封賞,令人多少有些意外。

但兵部不提,五軍都督府不提,內閣也不提,就連霍鄰自己,也沒有提一句。事情頗為詭異,而霍鄰也逐漸淡出了朝廷官員的視野,逐漸被淡忘。

但朱允炆並非是刻薄之人,並沒有忘記霍鄰的功勞,在其進入安全域性,勘破文書洩密一案後,直升千戶,並在朝廷官員封賞之後,提拔霍鄰為安全域性鎮撫使,從四品。

一干封賞,都有著落,也好安排。

但唯獨有兩個人,是難以封賞的,那就是魏國公徐輝祖,燕王朱棣。

國公,是封爵中最高一級,天花板,沒有超出國公的爵位了,真要

向上,那就只能是封王了。可朱允炆連自己親叔叔這些藩王都給收拾了,又怎麼會給徐輝祖一個王噹噹。

燕王是藩王,這也是到頂了,再向上,那就不是封賞,是掉腦袋了。

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為封賞這兩人,商議十餘次都沒有敲定,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封賞辦法,直至朱允炆拿出另一種封賞方案。

六月一日,大朝會。

在京文武,徵西文臣武將,近千餘官員朝會於奉天殿外。

朱允炆看向內侍雙喜,雙喜走上前,拿出聖旨,扯著嗓子喊:「徵西大將軍、燕王朱棣,上前聽封。」

朱棣上前,行禮聽旨。

雙喜肅然讀道:「朱棣,太子四子,朕之皇叔,率兵西征,開疆西域,立曠世功業,封上柱國大元帥,是為天下武將之楷模,軍士之榜樣!」

「上柱國大元帥?」

朱棣愣了,朝廷官制裡沒這個玩意啊。

不過,上柱國,這確實是存在的,大元帥也是存在的,這兩者結合,是頭一次啊。

大明開國之初,是短暫存在過上柱國,受封的是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不過在常遇春病故之後,李善長、徐達就不再是上柱國,而是改為「左柱國」,朱棣受封上柱國,顯然是最高封賞,為一時曠典之冊封,而兼大元帥,更強調了朱棣統軍元帥的尊崇。

雙喜繼續念道:「上柱國大元帥,為朕為卿所設,是大明最高武勳!念卿之功,特賜上柱國大元帥府,並命工部,於三十萬大城中塑上柱國大元帥雕像,為世人瞻仰。另,賜西域百分之一商稅,與國同休,以永護上柱國大元帥一脈,彰國之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