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 農業增產的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七千多重傷,死了三百多,比例只有百分之五,這個結果相對於過去重傷病營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資料已得到了極大改善。
如果沒有這些年來醫學院的諸多成果,外傷醫治、麻醉藥物、縫合技術、包紮技術、正骨技術,包括高效率的運作方式,七千重傷軍士裡面恐怕要死去一兩千人。
王賓摸著發白的鬍鬚:“醫學院能有今日,全是皇上的功勞。”
盛寅連連點頭。
太醫院也好,醫學院也好,醫學研究都過於集中在經絡、氣血、五行,關注人體自身恢復,效果雖好,但確實不適合外傷醫治。
但隨著朱允炆新醫學理念的提出,醫學院被開啟了一扇大門,人體的秘密一點點被揭露出來,外科與手術,微觀病症的研究逐漸深入,並走向實用。
現在的中醫,即可治內傷,也可醫外傷。
朱允炆擺了擺手:“醫學院的功勞,屬於醫學院所有人,屬於每一次投身醫學的人,把功勞都歸給朕可是錯誤的,每一份成就背後,都是你們的付出,你們的榮耀沒有人可以搶走,朕也不例外。”
王賓、盛寅等人笑得很是舒心。
有這麼一個明事理,不爭功,又卓有見識,全力支援醫學院研究的皇帝,是醫學院的福氣。
盛寅猶豫了下,對朱允炆說:“皇上,醫學研究已經到了關鍵階段,但皇上所說的靜脈、動脈,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臣聽聞此番俘虜眾多,是否可以給醫學院一些俘虜作相應研究。”
朱允炆清楚盛寅所謂的研究,就是活體解剖,而這是王賓等人一直都反對的,認為這種事有傷天和。
“戰俘是不可能給醫學院的,他們中許多人都需要拿去換取銀兩,以補貼國庫。”
朱允炆拒絕了盛寅。
徵安南,讓火器一戰成名,西征再一次展示出了火器無與倫比的威力,全火器軍隊將會成為大明未來軍隊革新的方向,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個先決資源:
鐵!
以大明目前的鐵礦業規模,很難支撐起龐大的耗費。
雖然朱允炆准許在一些礦山中使用火藥開礦,但這種方式的開礦只侷限於藩王控制的“國營”鐵礦場中,商人、民間鐵礦場並沒有辦法採取火藥開礦的方式,開礦依舊是落後的敲敲打打、燒石頭等方式。
無論什麼方式,擴大鐵礦產量的一個方法就是增加礦工。而這一批俘虜,正是朱允炆需要的礦工。
沒礦工,沒鐵礦,沒鐵礦,怎麼鍊鐵,怎麼製造火器,怎麼打造鐵甲戰船,怎麼將蒸汽機發揚光大……
這批俘虜精貴的很,不能隨便拉到小黑屋裡給綁在板子上給解剖了。大明的資本化與初級工業化,需要一批免費勞力付出……
盛寅有些失望。
朱允炆想起什麼,說:“水師那裡還有幾個俘虜,你們去找陳揮索要過來,拿去研究吧。”
“水師?”
盛寅有些奇怪,水師怎麼會有俘虜?
去年水師去了對馬島,聽說打了大勝仗,但也沒聽說帶來俘虜啊。
朱允炆沒有解釋,王綏他們帶來了一些俘虜,證明在倭國有銀礦、金礦,希望說服朱允炆早點籌劃倭國。
倭國的事,朱允炆暫時擱置了,但俘虜還活著,現在輪到他們發揮作用了,為了大明的醫療事業,他們需要拿出自己的命。
想起後世的非人道實驗,朱允炆不介意為了大明醫學,多抓一些鬼子來。
盛寅興奮了,現在的醫學諸多研究都是對死人的,活體研究不推動,就無法解決根本的醫學問題,難以深入瞭解人體到底是如何運轉的,更無法找到輸液、止血的依據。
雖說這個過程是不人道的,但為了偉大的醫學事業,總需要一些罪大惡極的人用他們的命來贖罪。
朱允炆在國子監連續考察了三日,到訪了每一個分學院,對其發展方向、側重點作了引導,表揚了諸多先生的無私付出,鼓勵監生努力進修。
王賓、古樸、董倫等一干院長請求朱允炆對國子監作一次演說,以激勵人心。
朱允炆答應下來,決定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題,給大明夯下實幹興邦、重視實踐的發展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