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畝產太低,農學院難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王沒了,朱有爋因為白蓮教沫兒的關係,成為了隱世和尚,而朱有燉則被困留京師,雖然朱允炆因為周王妃是馮勝之女的關係,給了馮氏、朱有燉等人一些照顧,但因為家庭成員較多,坐吃山空並非長久之計,朱有燉作為一家之長,只能扛起來養家重任。
朱有燉知曉朱有爋離開了京師,也明白了這個痴情到底的弟弟,選擇了原諒,並據此創作了雜劇《煙花夢》,馮氏見過之後,便拿著雜劇找到了文工團的慕容景兒,編排試演,結果大獲成功。
文工團激勵創作,有著完整的激勵制度,成功演出的戲劇所得會按照一定比例分給編創雜劇人員。慕容景兒據此交給了馮氏三百兩錢鈔,並親自拜會了朱有燉,誠邀其與文工團合作,專司創作雜劇、戲曲。
朱有燉沒有拒絕,一大家子總需要吃飯,而慕容景兒所帶領的文工團背後是宮廷,與她合作不算掉價。
一拍即合之下,文工團找到了出路,招攬才子創作戲劇,文工團負責編排與演出。而朱有燉則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憑藉著戲曲的鑽研與體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轟動京師的雜劇,引無數百姓喜歡。
朱允炆從這裡看到了一條路,一條解決藩王勢力尾大不掉的路。
沒錯,削藩是完成了,可削藩削掉的只是這些藩王的土地、僚屬與護衛,他們的待遇並沒有削除,藩王還有世子,還有郡王,郡王后面還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除了這些,還有公主那一家子,這可都是世襲罔替,永世不絕啊,朱允炆可以養著這些藩王、郡王,人少,可等到自己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往下八代,誰還能養得起這些人?
朱元璋太重親戚了,最初定這些規矩並沒啥問題,養著這些人也沒啥,但問題是,你要有個盡頭,人家八代之後都跟老朱家沒多少關係了,你還每年兩百石養著,這怎麼行?
朱有燉走上戲曲創作之路,這給朱允炆了一個提醒,皇室宗親也是可以如尋常人,該幹嘛去幹嘛的,能當官的去當官,不能當官的去經商,即不能當官也不能經商的也別閒著,出去打工賺錢嘛,想讓朝廷一直養著,這是不合適的。
考慮到藩王反彈,朱允炆並沒有直接調整皇室宗及其後世子孫俸祿發放問題,而是力求先尋找辦法,找好出路,然後再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朱允炆很是堅定,天下養朱的根必須在自己手中根除。
“去農學院吧。”
朱允炆沒有多作解釋。
農學院院長盛仲、副院長何太吾陪在朱允炆左右,介紹著農學院的發展狀況。
朱允炆見何太吾憂愁不已,開口問:“朕在這裡,有什麼就直說,你們是搞農業的,不需要在臉色上作文章。”
何太吾請罪一二,開口道:“皇上,農學院傾力研究,只是為了提升畝產。去年冬日,農學院安排監生進入北方、南方諸省調查畝產,發現南方畝產尚可,可北方畝產有些令人心驚啊。”
“哦,怎麼說?”
朱允炆皺眉。
何太吾哀嘆一聲:“就以北直隸來論,許多戶人雖有五十畝地,但其畝產平均下來只有三斗六升,合糧十八石,按十五稅一來算,手中餘糧十六石八斗,北地糧價有所下跌,十六石八斗也就合七兩左右。拋開一家用度,購置花銷,生病花銷,一年到頭來,所剩已是不多,百姓之中甚至有諺語說,收四鬥者,便稱有年。臣想借此機會,請皇上降低農稅。”
朱允炆緊鎖眉頭:“畝產連一石都不到?”
一畝地,辛辛苦苦,竟然連一百五十斤的糧食都打不出來?算四鬥,也才六十斤,這也太少了吧?
不是說北方一畝地一石至兩石,南方兩石至三石嗎?緣何會如此之少?
何太吾嚴肅地說:“此乃監生調查所得,雖不能代表所有北地畝產,但在北直隸應該還是可信的。”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
楊士奇嘆息道:“皇上,北地少雨多旱,尤其是春雨貴如油,雖有水利渠塘,卻不能解所有農田用水。稍有些乾旱,就容易減產,去年時北地夏收確實減產不少,較之建文五年時,至少減了兩成,但因為南方諸省糧食產量增收,拉動了全年稅收,掩蓋了北方畝產下降。”
朱允炆點了點頭,怪不得這兩年戶部財政保持著穩定上升態勢,並沒有太大波動,原來是南方增產填補了北方減產。
不過一畝地辛辛苦苦大半年,連六十斤收成都不到,實在是令人心酸,要知道這六十斤的收成,可是需要撒下去二十五斤種子的啊。拋開種子,半年一畝也就收了三十五斤糧食,這個數量也就是一青壯勞力一個月的口糧啊。
減少稅賦嗎?
朱允炆不敢輕易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