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 大明如此強大了?(二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建文皇帝強?
傅安、郭驥對視了一眼,滿是懷疑。
兩人出使時帖木兒帝國的時間是洪武二十八年,當年朱允炆已經年滿十八,性情已定,他就是一個文質彬彬,喜歡儒家學問的書生,滿嘴的儒學經典,仁孝治國,文弱的臉上,還透著一絲畏懼的蒼白。
他當皇上,想來只能是倚重方孝孺、黃子澄、齊泰、李景隆這些與他親近的人。李景隆是個沒文化的白痴,方孝孺等三人都有文化的白痴,他們拿什麼和朱棣對抗?
四書五經?
仁義道德?
真到朱棣擁兵自重,起兵謀事的時候,孔子孟子幫不上任何忙。
傅霖見傅安、郭驥不信,便笑著說:“建文皇帝文韜武略,治國有方,安民有策,革軍有法,興軍有綱。眼下大明已非是洪武時的大明,國力之盛,軍力之威,勝過往昔。”
傅安緊鎖眉頭,問了句:“你說的建文皇帝,當真是建文皇帝?”
“咳!”
鄭大成差點噎到,如此大逆不道的話,怎麼也說得出來。
傅安見傅霖連忙使眼色,也想了起來,似乎這話不太對,萬一被有心之人傳出去,可是會遭遇殺身之禍。不過他們嘴裡的建文皇帝,怎麼和自己認識的建文皇帝相差那麼大?
說他文韜自己相信,武略就算了吧。
說他治國自己相信,革軍就算了吧。
一個老實巴交的讀書人,你指望他去改造軍隊,想啥呢。
難道說,朱允炆一直都在偽裝自己,隱藏自己,直至登基之後,走出朱元璋的影子,這才開始展露自己的雄韜偉略?
傅安想了想,決定仔細聽一聽:“給我說說吧,說說建文皇帝,說說大明!”
傅霖等人彼此看了看,王全臻舉了舉酒杯,開口道:“就由我來說吧。”
沒有比王全臻最合適的。
傅霖是臨時當的使臣,平日裡就出苦力去了,知道的不多。霍鄰、宣青書知道不少,但人是西安的,不是京師。鄭大成是安全域性的人,讓他說,他也懶得動嘴。
王全臻一口酒下肚,肅然道:“此事需要從洪武三十一年六月說起,建文皇帝在調查京軍之後,突然下旨裁撤十萬京軍,猶如巨石落湖,驚出駭浪。自此,建文新政拉開……”
傅安、郭驥聽得很入神。
建文新政,遠遠超出了兩個人的想象。裁撤京軍只是一道開胃菜,是朱允炆表達淘弱留強的訊號與意志,隨後開啟的新政,才是真正的事關國家根本,事關無數人利益的大事件!
尤其是農稅革制,一條鞭法與遏制田產兼併,傅安、郭驥不由地捏了一把冷汗,朱允炆敢在登基之初就做出如此得罪人的事,著實令人敬佩。
不過話說回來,這裡面也有朱元璋的一份功勞。若沒有朱元璋處理掉洪武一干文臣、武將,滿朝文武之中已沒有了舉足輕重、一呼百應的人物,朱允炆想要破除阻力,一力推行革新恐怕並不容易。
正是因為敢鬧事的,有能量鬧事的,都不存在了,朱允炆才擁有了一個施行自己新政的絕佳條件,才有了新政不留餘力的貫徹至地方而沒有引起多少問題。
或許,朱允炆也是想打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在沒有人摸清楚自己的執政風格之前,不敢擅自反對。萬一朱允炆再舉起屠刀……
建文新政的推動,激起了無數農民的熱情,沒有了苛捐雜稅,沒有了各種盤削,大明的根基就此變得生機勃勃。
新商之策的出現,讓傅安、郭驥又有些緊張,商人不是好東西啊,怎麼能解禁,什麼,還開了海禁,大航海?
我們大明竟然去了幾萬裡之外,還去過帖木兒帝國的背後,大明的船隊有這麼厲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