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紀綱的手段(第2/3頁)
章節報錯
紀綱的字不好看,卻是沒別字,寫完之後,拿起布條高舉起來,喊道:“走,去兵部!”
穆肅被紀綱的熱血鼓舞,當即喊道:“等等!”
白布條,咬手指,血書出:
邊關報國生,
馬革裹屍死。
“走!”
穆肅拉開門,與紀綱一左一右,尚未出客棧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當血書被高高舉起,兩人走到街上時,更是引起了轟動,圍觀百姓紛紛稱讚,更有甚者追著紀綱、穆肅跑,直至兵部之外。
中軍都督府。
徐輝祖正在與宋晟商議哪些京軍參與安南作戰,就聽到外面吵鬧不斷,剛想喊人查探情況,徐膺緒走了進來,道:“好事,好事啊。”
“什麼好事?”
徐輝祖問。
徐膺緒指了下兵部方向,道:“之前不久,有武進士、武舉人上書想要留在京師,鐵尚書震怒,革了其功名。就在大家人心惶惶時,武榜眼紀綱與武進士穆肅,手持血書,力挺朝廷,請命前往邊關最危險之地,不少武舉、武進士聽聞之後,也紛紛加入其中,正熱鬧著呢。”
“紀綱?”
徐輝祖有些撓頭,這個傢伙到底搞什麼,朝廷讓你們去最危險的地方,還需要你們弄血書嗎?如此譁眾之舉,意欲何為?
罷了,反正他去廣西去定了,一個小小的武榜眼,實在是沒必要浪費自己的時間。
武狀元薛祿、探花袁嶽等人也聽到了訊息,卻沒有像其他武進士、武舉人一樣去寫血書,去兵部表態,而是拿著一份簡略的安南輿圖,推演著戰事。
薛祿扮演的是安南胡氏,主防,袁嶽扮演的是廣西都司,主攻。
袁嶽看著看著輿圖上越來越少的白子,不由搖頭嘆息:“只兩萬餘人,最多隻能打過隘留、雞陵兩關,繼續深入就太過危險。”
薛祿審視著輿圖,嘆道:“若這城關真如你所言,安南怕是不好打啊。”
袁嶽目光中有些擔憂:“這些城關佈防,只是我個人聽聞與揣測,實際佈防兵力恐怕超我等想象。眼下安南的情報並不多,但其兵力之多,沒有百萬之巨,怕也不低於八十萬,若想要打安南,絕非廣西、雲南兩地可為。”
薛祿盤算了下,點頭贊同:“就你所說的情報而言,想要打下安南東都升龍城,就必須先打下重城多邦,如此相互呼應的兩座大城,沒有十萬之兵,根本就不好下手啊。”
袁嶽丟下手中的棋子,起身道:“是啊,在廣西時,張指揮同知也是如此認為,還斷言若滅安南,出兵不能低於二十萬大軍。可朝廷以民為重,當真會發如此大的戰事嗎?”
薛祿自北平南下,看過移民隊伍,看過疏浚會通河的百姓,也看到了混凝土道路,看過金川門外的大型糧倉,看過聚寶門外尚在營造的報恩寺,深切地感覺得到,建文年與洪武年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沒有那麼壓抑。
這種寬鬆與舒坦,來自於朱允炆的珍惜民力,哪怕是移民,也做出了周密安排,哪怕是疏浚運河,也會不干預民工,任其自主決定進度,以績效來定工錢……
雖然自建文登基以來,大明也發生了四起戰事,不過都太小,像廣西都司與安南胡杜大軍作戰,青州齊王作亂,白蓮青州作亂,大寧外的奇襲,不是地方性的,就是小規模的,雖然也有幾萬人參與,比如齊王帶了四萬人,但也就換來了一堆泡沫。
建文兩年多,大明沒有發動過一次由朝廷主力,京軍為核心的戰爭。而這,就是朱允炆珍惜民力的明證,加上其素有仁慈之名,教場與百姓同淋雨的壯舉,更是收了許多人心,很多人都相信,建文不是洪武皇帝,不會輕易大動刀兵。
戰爭,離人們很遠,和平,將會持續下去。
這是京師百姓的普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