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古代養馬,這麼難(一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百萬兩!
朱允炆看著宋晟,一臉無語,讓你去養一兩萬戰馬,不是讓你去養幾十萬大頭兵,憑什麼要這麼多錢?
宋晟送上了精心準備的文書。
朱允炆接過文書,仔細看去,這才發現眼前是一個無底洞,而自己正在往這個無底洞裡面跳……
養馬,難嗎?
不就是弄點草,跟養牛、養豬差不多嘛。
這是朱允炆最初的認識,然而,卻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認識。
宋晟的文書,徹底打碎了朱允炆對養馬問題的認識,也終於明白過來,弼馬溫那個官雖然不大,但很可能是很有錢,很有權,很風光的一個官……
大明缺戰馬,不少朝代都缺戰馬,想盡辦法弄馬政,但真正有起色的卻不多,究其原因,只有一個:
養馬難,難於養七個娃。
認為養馬簡單的,都是天真的想當然。如果養馬只是弄個馬廄,一天伺候草料就夠了,那這馬或許能活著,但基本也廢了。
首先,養馬需要馬廄。
馬廄的位置不是隨便選擇的,空間大小,溫度狀況,光線狀況,空氣流通與否,地面起伏度,周圍環境,排水設施,這都需要考慮。
其次,馬很嬌貴,需要精心照料。
這裡的嬌貴,指的是馬的腸胃,而非皮囊。
精心到什麼程度……
賈思勰在《齊名要術》中就曾介紹了飼養馬匹的技術:“食有蘭芻,飲有三時”。
明代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三飲三喂”的飲飼方法,包括什麼時候少喝水,什麼時候喝一點水,什麼時候喝飽水,都有規定,不是說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去喂,也不是每次都讓馬匹喝飽的。
在飼料選用上,更需要用心,春夏需選擇性清涼的飼料,如大麥或苦蒿、綠豆、豌豆、黑豆、紅豆……秋冬需要熟料,煮豆以助其溫……
對了,你吃三頓飯,馬也是要吃三頓飯的,如果馬匹瘦不起膘,還得多用精選的豆子餵養。
吃喝的問題解決了,還需要解決放牧的問題,春天需要到山野跑,還需要喂點豬膽汁,讓其有精神,夏天還需要到河邊洗澡,不能中暑,秋天需要“淨除廄汙,燻燥蚊虹”,冬天也得注意別太冷了。
對了,如果是懷孕馬,更需要精心照料,先須吃草,後方可飲水,不許餵養喬麥秸,黍琅、雜糧,需要吃好的,每日安排人照料……
一天還要帶馬跑二三十里,以鍛鍊其腳力。這樣一看,這不是照顧馬,這是照顧媽寶啊。
其三,養馬花銷是真的大。
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不說人工成本,就說吃的成本,就不是誰能輕易承受得起的。以豆類、麩皮、穀物雜糧為主的精飼料,以草類為主的粗飼料,還得補充一些礦物,比如鹽……
按照宋朝的相關資料,一匹馬一年消耗的草料大致是二十五石,換算到明代,差不多二十三石,摺合三千四百五十斤,平均一天一匹馬的草料就需要十斤了,這還只是草料,另外也需要喂精飼料,一天也需要五斤左右,結合物價,一年一匹馬僅僅是吃飯的花銷就需八兩銀子。
一匹馬一年八兩,一萬匹就是八萬兩,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各類花費,少說也得十幾萬兩。另外,太僕寺也需要發工錢的,照顧那麼多戰馬,需要的馬戶也不是一兩個,而是數以百計,這些人也需要領工資過日子。
到無論如何,算來算去,一年頂破天也用不了五十萬兩。
朱允炆很是不解,宋晟不是大老粗,基本的數學問題還是弄得清楚,這上面也羅列了相應花銷,憑空多要二百五十萬兩,不像是他的風格。
果然,宋晟說出了自己的理由:“皇上,首年興建甘肅山丹馬場並不需要耗費如此巨大,然這三百兩乃是五年所用,臣現在提出,怕的是未來五年朝廷削減馬場費用,難以為繼,無法有成。”
朱允炆釋然了。
原來宋晟搞出來一個五年規劃,卻只提了一口價,他想要的是一個持續的保障,將馬場錢糧作為專業款,每年戶部分配財政的時候,先把這部分單列出來,別被其他部門給分走了。
五年三百萬兩,一年合六十萬兩,依舊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朱允炆在皇宮裡面又是乾坤大挪移,又是耍陰謀使壞,才賺幾個錢。
皇上的私房錢還不足以養一個馬場,和後世某些富豪養海參隊一比,當皇上還是個寒酸的……
“這些錢糧,還是頗多啊。”
朱允炆很是為難。
雖然今年財政收入不錯,但明年的花銷依舊不少,會通河還必須疏浚下去,混凝土道路也需要加快速度,二炮局、龍江船廠、清江造船廠都需要錢,新軍之策的範圍還將進一步擴大,將北部邊疆戍邊重鎮守軍納入其中,而這每擴大一次,就會比往年多支出數十萬兩。
雖然五軍都督府透過清查的方式,讓各地衛所(除北平附近)軍屯得到了鞏固,有些地方甚至軍屯的田畝還得到了增長,供養了大部分軍士,但依靠軍屯的軍制不具備持續性。
可現在也不是全面廢除軍屯的時候,人口尚未增長起來,依靠農稅、商稅尚且無法全面支撐起龐大的軍隊,軍屯還有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