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棄筆從戎的書生(三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明,陝西西安。
朱棣、徐輝祖、劉儁等遊覽西安古都。
大軍行進至西安,已是疲憊不堪,加上一路上強行軍,日行百里近乎常態,罕有修整時。西安糧草充足,足夠十萬大軍在這裡停留一段時間。
朱棣登上城牆,眺望著遠山,沉思良久,說出了句:“大哥曾來過這裡。”
徐輝祖、劉儁等人有些不知如何接話,也不好打擾朱棣緬懷朱標,只好在一旁守著,並不言語。
朱棣暢想著,若朱標沒有離開,若是他主朝廷,大明會有今日之盛嗎?
大哥是個老好人,也很關心愛護弟弟們,只不過,他似乎被儒學浸染太久了,適合作一個守成之君。想來,他應該沒有魄力南征安南,西取西域,向東宣戰倭國吧?
自己這個侄子是個妖孽吧。
在他登基之前,雖有幾分陰狠之氣,但也是軟弱的很,他習慣於裝成自己很無辜,很仁慈的樣子,手裡明明握不了大刀,卻還揮舞著匕首。
自己對他的評價就四個字:
怯懦書生。
看不起,不尊重,不甘心,這些自己都有過。
可在他登基之後,卻一掃柔弱與膽怯,強橫的氣勢與凌厲的手段,令自己幾乎喘不過氣來,尤其是他善於佈局,善於造勢,善於瓦解,抽絲剝繭,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力量與心血徹底拿走。
無奈之下,只能低頭。
朱允炆用自己的政治才能與手段一次次告訴自己,他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大哥,你的兒子繼承了你的意志,他雖然沒有選擇西安作為大明未來的京師,卻選擇了北平,這是一個很好的決定,那裡比西安更為合適。
你為竟的想法,你的兒子都在幫你做了,安息吧,我不會去欺負他,也沒有能力去欺負他了,他贏得了無數子民的人心,百姓支援他,這個時代,是他的時代,我這個當叔叔的,就幫著他看好家吧。
大哥,我有些想你了。
朱棣伸手撫摸著城牆,似乎想要從這裡追尋朱標的身影,只不過,歲月已去,故人不再。
徐輝祖與劉儁見朱棣出神,便走到一旁談論起京師傳來的訊息,劉儁帶著怒氣,揮舞著手臂:“方孝孺怎麼想的,他難道不知道陽江所的軍士被殺,不知道船匠被掠走,竟然在這個關頭還提什麼以和為貴,寬懷遠人?”
徐輝祖踢了踢城牆磚,嘆息:“這對方孝孺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壞事。逼迫皇上下罪己詔時,他就衝在最前面,陽江事件後,又逆勢上書,現在好了,被朝廷免了官職,也可以回家好好做做學問了。”
“可惜一大儒,竟不知天下大勢,不知人心所向。”
劉儁感嘆。
徐輝祖冷哼一聲:“酸儒學子太多了,前些年的國子監可謂是書呆子雲集,兩眼呆滯,毫無朝氣。這些年來,國子監革制,出了不少頭腦靈活的監生,讓我說,方孝孺此時跳出來,也是想要穩固傳統儒學的地位,不惜賭上自己的名譽與前途……”
劉儁讚賞地看了看徐輝祖,此人頭腦不一般。正如他所言,國子監諸多學問,可謂百花齊放,儒家學問雖佔據主導,但相對於其他學問來說,儒學顯得內斂一些,不夠精彩,而且真要做學問,沒個幾十年,不窮經皓首怕是難,而其他學院則不同,許多學問都是經世致用的,學了直接可以拿去使用……
比如兵學院,只要你考核透過,是允許進入兵部或五軍都督府掛職,然後去教場帶兵演練與實操的。比如商學院,是可以自己發現商機,自己做買賣的,商學院裡面不少監生還沒肄業,就已經有了幾間鋪子……
出彩、出挑的多是其他學院,而儒學院卻始終沒有出一個厲害的人物,這讓方孝孺不得不緊張,不得不涉入朝堂,以體現儒家學問的存在與價值。
只不過,方孝孺終究還是儒得太多了,以至於處處以儒學思想為主,忘記了朱允炆的性情,忘記了大明的國情。
朱允炆是一個不允許大明子民被欺負的君主,誰欺負,就揍誰的性格。
大明的國情是文勝武昌,朝廷既大興文教,興辦教育,又推動武舉考試,推崇尚武,還大肆宣傳歷史上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
在這種大環境下,大明唯一的選擇,那就是宣戰。
如此顯而易見的事,也值得在朝廷上鬧起來,實在是令人費解,唯一的解釋,那就是方孝孺進退失據,下了昏招。
在劉儁、徐輝祖談論儒生的時候,西安府學的鐘聲敲響,八十餘生員從學堂中走了出來。
霍鄰、宣青書肩並肩走著,看著黃昏的夕陽,霍鄰放緩了腳步。
宣青書感覺到霍鄰沒有跟上來,不由捲起手中的《春秋》,回頭看向霍鄰:“為何不走?”
霍鄰看著夕陽,輕聲說道:“你聽到訊息了吧,燕王帶十萬大軍西征,眼下就在這座西安城中。”
宣青書回頭看了看落日,又看向霍鄰:“我不僅知道燕王帶兵到了西安,還知道你完不成課業,明日就會挨孫訓導的戒尺。”
霍鄰嘴角有些抖動,孫長威訓導了不得啊,惹不起,此人可是見過建文皇帝的,還參與過社學、縣學、府學教材編撰,嚴厲的很。
“我聽說國子監有個兵學院,兵部、五軍都督府乃至京軍中的官員、將領都可能是他們的訓導。可憐我等所在學府,只有一本《兵策》教材。”
霍鄰埋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