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大明的工業萌芽(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看了一眼內侍,接過油紙傘,擁著馬恩慧走向雨中,內侍想跟來,卻被趕到了後面。
“皇后可曾聽聞過白銅?”
“白銅,臣妾似是哪裡聽過。”
“朕桌案上有一本《華陽國志》,那裡就記錄有:螳螂縣因山名也,出銀、鉛、白銅、雜藥。東晉時期就有了白銅的記述。白銅就是一種合金,有一種金屬名為鎳,把鎳熔入紅銅裡,當鎳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原本黃色的銅便會變得潔白如銀,鎳含量越高,顏色越白。”
馬恩慧緊靠著朱允炆,心頭滿是幸福,嘴角微動:“合金如此神奇?”
朱允炆笑著說:“合金並不神秘,就現在的銅錢,也是合金所制,就不同金屬的合在一起。只不過有些合金,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剛剛提到的鎳,鎳銅合金,不僅強度、硬度都有了大幅提升,還增強了耐腐蝕,風吹雨淋也無妨,鎳鋼也是如此。”
馬恩慧微微搖頭:“臣妾聽不太懂,皇上可是說,二炮局製備的鋼材更硬了,火器更厲害了?”
朱允炆走過一道門,道:“不止如此,鋼材的改良,可以讓火器更耐高溫,可以裝填更多的火藥,射程也將更遠。”
火炮這東西,不是一味加粗加長就能實現遠射程的,關鍵的還是火藥及其用量。
單純的火藥改良進展很是緩慢,朱允炆也沒條件也不懂得製造工業炸藥,只能暫時將重點放在裝填量上,鋼材的硬度與強度提升,為火藥室容納更多火藥提供了條件,也改善了炮膛耐性,降低了炸膛危險。
高品質的鋼材出現,是不是可以研究下蒸汽裝置了?
龍江船廠正在研究鋼鐵船,他們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沒風的時候,船怎麼驅動。鋼鐵船同樣體量,可比尋常船更沉,依靠人力划槳,會不會把人累死也走不了幾步……
國子監中有人聽聞豬飛天的訊息,認識都了空氣浮力的問題,有些人已經在燒開水,用水蒸氣的方式研究大號孔明燈了……
還有些人玩瘋了,拿著床單就敢跑到樓上往下跳,幸虧人不是腦殘,知道墊一堆秸稈。
加上混凝土道路建設需要大量水泥,而水泥製備離不開水力研磨,國子監一些監生正在琢磨怎麼用開水的力量來驅動磨盤了,雖然他們還沒蒸汽機的思維,卻已經萌發了科技的邏輯。
以前是缺乏高質鋼材,沒有足夠的人才,根本沒有條件來製備蒸汽機,現在有了人才,鋼材也取得了突破,是時候讓他們研究研究了。
雖說蒸汽機的基本原理很是簡單,朱允炆也能夠畫出往復式蒸汽機的圖紙,可這類初期工業產品對於大明工匠而言,還是很複雜且困難的,一步到位,並不適合大明,先弄一個笨拙的,原始的,入門級的紐科門型蒸汽機應該還是可以的,總需要一個過程積累人才,有了人才,再去迭代不是更好?
可惜,蒸汽機對於大明的作用是有限的,大明可沒條件去鋪設鐵路。
沒錯,大明的鋼鐵產量很高。
以洪武年間來論,官營生鐵年產量一千八百四十七萬斤,這個數字超出唐代近九倍,超出北宋近三倍,超出元代三倍多。
可就是這樣的全國產鐵量,都拿去鋪鐵路,也不夠從南京鋪到蘇州的,連一百五十里都鋪不到,所以什麼蒸汽火車,鐵軌漫漫,在當下這個時代,也只能想想罷了。
朱允炆想要蒸汽機,並不是為了火車,而是為了鋼鐵戰船,為了冶煉行業,為了紡織行業,為了更好的工業製造,給大明打下一個初步的工業基礎。
多年積累,所有的條件都趨向於成熟,那就放手去做吧。
馬恩慧看著朱允炆,他雖然沒有說話,但他此時似乎在期待著什麼,內心的歡愉與渴望,沒有語言也可以感知的到。
雨連綿至夜,二炮局中許多房子依舊燈火通明。
胡元澄將手從光滑的炮膛裡拿了出來,對一旁拿著放大鏡觀察的陶增光說:“沒問題了,哪怕是鏖戰一日,炮膛炸開的可能性也極地。”
陶增光收起放大鏡,笑呵呵地說:“皇上說若是能找一種鉻金屬就更完美了,還說秦朝時就被匠人用過,可這類金屬我們翻遍史書也沒找到。”
胡元澄聳了聳肩,說:“可不是,不過皇上也說了,他會讓水師船隊幫我們去南非挖鉻礦,還說要等幾年,也不知道這南非是住在天邊還是哪裡,需要那麼久……”
“砰砰!”
有人有拳頭重重砸頭。
陶增光問了一聲,聽聞是封善,便開啟門來,封善看著兩人,急促地說:“魯瘋子又改了火銃,你們去看看吧。”
“不去!”
陶增光與胡元澄異口同聲拒絕,封善無奈,補充了句:“這一次他的改良,似乎有點正經……”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