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外。

劉長閣、顧三審聯袂而來,內侍雙喜見狀,迎上前,笑道:“兩位指揮史,可有什麼緊要之事?”

顧三審掃了一眼,見內侍都站在外面,不由問道:“皇上在商議機密之事?”

雙喜一臉堆笑:“這倒沒有,是李才人在陪皇上用午膳,剛聽裡面傳出笑聲,皇上心情大好。若兩位大人沒有緊要事,不妨等上一等,近幾個月來,皇上可罕有笑聲啊。”

“李才人?”

劉長閣眯著眼。

雙喜解釋:“胡裡改部的阿曉穆,皇后為去其蠻夷之性,改為李才人,眼下是延禧宮的小主。”

“哦,能讓皇上開懷,倒是有些能耐。”

劉長閣輕鬆一笑。

雙喜與顧三審連連點頭,深以為然。

北巡歸來的朱允炆一直都在忙於處理政務,尤其是西北建設與遷都兩件事,耗費了朱允炆太多的精力,特別是四月至今,朱允炆竟沒有一日休息,也罕有心情愉悅與放鬆時。

殿內。

朱允炆喝了幾口羹湯,便沒有再動口。

阿曉穆有些擔憂地勸說:“吃那麼少,竟還不如一女子,如何能堅持到傍晚?”

朱允炆擺了擺手,並不擔心地敲了敲桌案:“餓了啃木頭吃……”

阿曉穆白了一眼朱允炆,收拾好餐具,起身道:“你就吃木頭吧。”

朱允炆看著阿曉穆離開,微微搖了搖頭。

吃樹皮,吃觀音土的,可不只是建州女真,大明百姓也經歷過如此苦難。

小農經濟與農業為主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大明百姓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場大旱,要人命,一場澇災,要人命!

事實上,旱災也好,澇災也罷,死人最多的並不是天多熱,水多深,而是饑荒,活活餓死!

為了避免這些苦難,為了讓絕大部分都能吃飽飯,不至於讓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再一次次上演,是時候安排通往新大陸的大航海了。

“傳劉長閣、顧三審。”

朱允炆喊道。

雙喜笑著走了過來,說兩人已在殿外等候。

劉長閣、顧三審入殿行禮。

朱允炆問:“可找到了?”

劉長閣肅然道:“雖廢了些時日,終在社稷壇的拜殿中發現,完好無損,現已送至文華門外,只等皇上恩准,便可送入宮內。”

朱允炆眼神一亮:“那還等什麼,送進來。另外,讓鄭和、王景弘、張玉、朱能、駱冠英、趙世瑜等水師將校六十七人,鬱震、陳以誠、匡愚、陳弓、陳常等二十六人,來武英殿議事。”

劉長閣、顧三審驚訝於朱允炆的安排,這次集議的規比預想中的還要大得多,囊括了下南洋、西洋的所有水師主力。

文華門外,一個巨大的長方形框架被八個內侍抬著,小心翼翼地送入宮內。框架長一丈三尺八寸,高一丈一尺五寸,為黃色錦布遮蓋,看不清楚其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