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翻看著一封奏摺,眼神有些溼潤,天佑達明啊,陝西咸陽發現了大型鐵礦與石灰石礦,儲量驚人,陝西布政使司已投入大量人力集中開採,並在鐵礦石周圍建立起冶鐵高爐(高爐早在漢朝就出現),只是限於人力不足,希望朝廷調一批匠人趕赴陝西。

這個必須要批准。

朱允炆長舒一口氣,制約西北混凝土道路修築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材料供應跟不上,現在這個問題將會得到緩解,對西北戰略與佈局有著重大意義。

讓朱允炆感到驚訝的是,宋晟的文書也送到了,內容竟然是索要混凝土材料的,他想要在戈壁灘上直接打造幾座新城池,將大明的西北前線向哈密方向推進,還掩耳盜鈴地起了個“西域商貿城”,讓朱允炆一度懷疑宋晟是不是也穿越了一回……

仔細看兩封文書的時間,估計宋晟是在建造混凝土城開始之前就聽到了訊息,先一步寫了文書,他畢竟待在京師不少時間,必然聽聞過鋼筋混凝土英烈碑的方案,見這玩意還可以造城,索性要朝廷要一點。

朱允炆已經沒有力氣支援宋晟了,西北混凝土工程、運糧工程、軍需運送工程,牽涉不下六十萬軍民,這已經有些吃不消了,宋晟遠在嘉峪關,想支援太難太難。

考慮到不能不管宋晟,朱允炆搜腸刮肚,只答應派遣二十名找礦匠人前往西北,只要能找到石灰礦與鐵礦,宋晟完全可以派軍民開採。

石灰礦這東西並不是什麼稀罕東西,應該不難找,至於鐵礦,甘肅並不缺,其他鐵礦記不住,但西北第一鐵礦鏡鐵山還是記得的,位置就在嘉峪關附近……

三月一日。

文武百官入奉天殿,一個個摩拳擦掌,清清嗓子,揉揉腮幫,準備集體反對遷都北平。

可左等,不見朱允炆,右等,還是不見朱允炆。

奇了怪了。

按理說,一號是大朝會的日子,朱允炆不會缺席。再說了,你都北巡半年了,好不容易回來,是不是也該臨朝了?

就在眾人疑惑,太陽偏向正午,有些餓肚子的時候,內侍終於跑來了,扯著嗓子喊了一聲:“皇上身體不適,今日由太子聽朝……”

百官齊暈。

這算什麼,我們是來找朱允炆反對遷都的,找朱文奎有個鬼用啊,他只是個孩子啊!這種事,他根本拿不定主意,也不可能拿主意。

眾人憋了一肚子話,面對朱文奎卻無法說出來,這種將嘴邊的話憋回肚子的感受,不好受啊。

得,朱允炆你夠狠,那也別怪我們文官了。

你不上朝是吧,但你總得看奏摺吧,我們寫奏摺,一樣反對!

估計是太過委屈了,一眾官員回到家裡,熬夜奮戰,有些官員甚至寫下了萬言書,就為了反對遷都!

朱允炆終於感覺到了反對的聲浪有多大,只一個晚上,就有多達四十封奏摺遞了上來,眾口一詞反對遷都,理由更是多種多樣,從民生,產糧區,戰略縱深,國力,大局等一一闡述,說得條理清晰,文筆飛揚,但仔細推敲,不乏張冠李戴,指桑罵槐之言。

這些奏摺,朱允炆都看了,也沒批覆,直接命人轉呈內閣,讓內閣大臣來處置。

解縉、(本章未完!

第七百五十八章 反遷都,風潮湧

鬱新、茹瑺與陳迪焦頭爛額,四個人是反對遷都的,這點立場目前並沒有改變,但戶部尚書夏元吉不站在內閣這一邊,讓內閣大臣很是為難,缺乏戶部鮮明的支援,很難反駁朱允炆的遷都想法,一旦朱允炆真搞一個辯論賽,憑著朱允炆多年謀劃與佈局,群臣很難找到破綻。

找不到破綻,到底該如何反對遷都?這讓內閣大臣很是憂愁,解縉看著皇上丟過來的反對遷都的奏摺,感覺眼前就是一個巨大的旋渦,而自己就站在旋渦的邊緣。

對於這批奏摺,如果內閣表示反對,那就是與群臣為敵,內閣必會被千夫所指。

可如果內閣表示贊同,那就是與朱允炆為敵,內閣必然會承壓,到時候朱允炆問反對的理由時,大家該怎麼接話?一個處置不當,很可能會摘帽子走人啊。

解縉沉思良久,認為反對遷都的風潮才剛剛開始,真正大的風浪還在後面,自己進退都會得罪人,撈不到好處,索性不進也不退得了。

誰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解縉偏偏就拋錨了……

“哎呀,腹痛!”

解縉想的是,投機雖然不怎麼光榮,可跳坑也不明智啊。再說了,突發腹疾,純屬意外……

第七百五十八章 反遷都,風潮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