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你得記住了,吃飯隨便你吃,但要運輸的漕糧一百石是不能少一粒糧食,中途要過個閘門,要僱傭縴夫,你也得出錢,超期太久是需要問罪的……

原本家裡還能吃得起飯的,跑了一趟漕運回來,張三發現揹負了一堆債,不得不改行,當了法外狂徒,流竄於江湖之中,卻沒辦法主持正義。

法外狂徒只有一個張三也就罷了,可若是一天冒出來幾十個張三,一年冒出幾百幾千幾萬個張三,那朝廷還有好日子過嗎?

這些流民失去一切,他們的出路只有兩個,要麼淪為士紳附庸,成為無數個朱五四那樣的人物,一輩子吃不飽穿不暖,一旦有災害,死幾個孩子都屬正常,要麼揭竿而起,直至哪一次朝廷清剿中被幹掉。

朱允炆冷冷地看著宋禮,然後將目光轉移到河道之上,說:「說吧,你若只有這點能耐,就太對不起張顯宗了。」

張顯宗為百姓而死,宋禮推崇備至,這幾年雖忙於會通河事宜,但每逢張顯宗忌日,都會親自去河南拜謁,這些事朱允炆是知道的。

一個在乎百姓的人,不應該將壓力全部都轉嫁給百姓。

若真如此,那就證明他太過虛偽。

宋禮驚訝地抬起頭,看著認真的朱允炆,然後重重叩頭:「臣以為,漕運之事,不宜累民!當以衛所軍士為主力,全力承擔漕運事宜!」

朱允炆臉色好看一些,宋禮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並不是毫無準備,也不是沒有思考過漕運頑疾的弊病所在,只不過在試探自己是繼續前朝之路,還是以民為重,願作改良。

「衛所承擔漕運,是否會導致衛所失去戰力?」

楊士奇問道。

宋禮在朱允炆許可後起身,凝重地對楊士奇等人說:「衛所承運漕糧,削弱其戰力怕是在所難免,然臣以為並無不可。漕運之地衛所多處內地,為地方都司所轄,平日中並無戰事之憂,非為我朝作戰主力,抽調其一部專司漕運,並無不可。」

朱允炆聽聞後沒有說話。

宋禮的話雖然不好聽,卻是不爭的事實。

大明最精銳的力量就是京師正副三大營,除此之外,便是北部邊關與重鎮將士,像是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等地衛所軍士,他們更多充當的是後備軍的角色,只有在主力死絕了的情況下,才可能會被當做主力來使用。

平日裡,這些軍士是沒多少憂患意識,畢竟他們也清楚,小仗輪不到他們打,大仗還是輪不到他們打,除了訓練、屯田也沒事幹……

若按宋禮的想法,抽出一部分衛所軍士去運漕糧,對衛所本身的影響是有限的,對大明軍事佈防與部署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朱允炆盤算著可行性,徐徐說道:「你的意思是,由衛所軍士承擔漕運,漕糧運輸,依舊透過縣府,以徵調徭役的方式,發給民工相應費用,由民工解送至附近糧倉?」

宋禮肅然:「確實如此,這是臣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朱允炆思索了下,點了點頭:「衛所軍士承運漕糧或許是可行的,但朕不打算臨時在衛所中臨時抽調,而是打算在衛所中永久抽出一部分人員,加入水師。在水師之中設一漕運水師,專司漕運,以防漕運傷民、害民。」

宋禮頓首。

夏元吉不由地有些鬱悶,漕運水師一旦建起來,人數怕不會少,沒個三五萬人,根本不容易支撐起來向北運糧的任務,三五萬人的隊伍想養起來,可需要不少錢糧,而且這些人也需要船隻,清江造船廠怕又要伸手要錢了……

宋禮見朱允炆有所安排,便放下一樁心事,畢竟漕運水師自有其建制與運作方式,不需要自己去操心,只要不大量徵調民工就好說,而且是衛所軍士,出點問題彈劾起來也不用手軟。

「臣還有一事。」

宋禮對沉思中的朱允炆說。

朱允炆見宋禮很是認真,不由問:「何事?」

宋禮沒有停頓,坦言道:「大運河暢通在即,漕運將擔負起向北運糧使命。朝廷是否應考慮禁了海運,畢竟海道險遠,損人費財……」

PS:

事情忙完了,明天開始補更,謝謝大家的諒解與支援。

為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七百三十七章 漕運弊病,水師承運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