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漕運弊病,水師承運(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禮深知漕運之利,也知漕運之害,面對親自前來濟寧巡察的朱允炆,進言道:「他日大運河暢通無阻,漕運必然大興,然漕運絕非簡單之事,還望皇上多作考量,加以約束。」
朱允炆站在湖岸旁,看著巨大的混凝土水閘,開口說:「對於漕運之事,朕不甚瞭解。這裡沒有外人,你不妨仔細說說。」
濟寧段的會通河疏浚基本完工,只不過為了保障河堤安全,仍有一批民工與匠人沿河作勘察、加固、加高、移植樹木等工作。
夏元吉、楊士奇等人陪在朱允炆身旁,安靜地看著河道。此時的河道中已有些積水,水不深,僅是齊腰,每隔百步,就有匠人或民工來回巡視,還有人會跳入河道中,用長長的主杆或鐵鍬朝著河道中來回捯弄。這是因為河道中有肉眼無法窺見的孔洞,可能會引發旋渦,導致河水大量滲流出去,影響河堤安全。
宋禮一臉凝重,陳言:「皇上,漕運開,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開展漕運,誰來開展漕運的問題。」
朱允炆微凝眸,揹負雙手,問:「漕運古來有之,是如何運作的?」
宋禮喟然嘆息:「漕運在春秋時期多規模偏小,如吳王夫差開挖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等,隋開大運河,至唐、宋、元,莫不重漕運,自有辦法運輸糧食,依臣之見,無論是隋唐,還是宋元,漕運南北西東,不過兩種方式罷了。」
「哦?」
朱允炆饒有興趣。
宋禮抬起右手,揮動食指,說:「其一,支運之法。以盛產漕糧之地的農民為主力,讓其在里長的組織下,運輸漕糧至漕糧倉庫,如淮安倉庫。之後安排衛所軍士,自倉庫取糧,然後轉運至通州、北平等地。」
朱允炆微微皺眉。
大明哪裡盛產漕糧?
不就是江西、浙江、南直隸、湖廣、山東。至於廣州、川蜀等地,路太遠,漕運成本太高,不算在其內。若完全由農民來作漕運主力,是不是太耽誤農民的時間了?比如在湖廣,哪怕是乘船而下至淮安,考慮到來回路上時間,裝貨,卸貨時間,忙完沒二十天怕是不太可能。
一年漕運四次的話,這就是八十天,近三個月,讓百姓一年花近三個月時間漕運,這不是扯淡嗎?他們還用不用幹農活了?耽誤了農時,影響了莊稼收成,這筆賬怎麼算?
宋禮見朱允炆不說話,便繼續講述:「其二,兌運法。這類法子需要朝廷多設倉庫,由百姓直接將漕糧就近運輸至附近倉庫,之後倉庫附近衛所轉運漕糧,但這種法子,需要將農民節省的里程,兌換為相應的費用支給官府。」
「等等!節省掉的里程兌為費用,交給官府?」
朱允炆打住了宋禮,一臉疑惑。
宋禮連連點頭,見朱允炆眼神中有些憤怒,連忙解釋:「皇上,其他朝代大致都是如此,即便是支運法,漕運的所有成本,也都是由百姓承擔的。」
「百姓承擔?承擔哪些費用?」
朱允炆握緊了拳頭。
宋禮面對朱允炆有些威嚴的目光有些膽怯,低頭道:「這裡的費用,便是過河費、修船費、拉縴過閘費……」
「放肆!」
朱允炆怒喝。
宋禮腿一軟,跪了下來。
朱允炆怒目而視:「讓百姓承擔漕運,耗時耗力,竟還需讓他們承擔費用,這是什麼道理?修船的錢,憑什麼要百姓出?拉縴過閘的錢,又憑什麼讓百姓出?漕運漕糧乃是朝廷之物,又為何繳納過河費?即便需要繳納,也是朝廷來出,憑什麼讓百姓出?」
宋禮有些哆嗦,無奈地說出了一個答案:「前朝莫不是如此啊!」
夏元吉見宋禮如此,走了出來,幫著宋禮說:「皇上,宋侍郎所言並無錯誤,隋唐至今,漕運主力多是民工百姓,朝廷不願意承擔這部分花銷與成本,只能以徭役的名義,強行攤派在百姓身上,讓其即出糧,又運糧,同時還承擔相應的費用,以此來換取其來年賦稅減免。」
朱允炆甩袖問:「若百姓一年只需納糧一石,朝廷強行攤派漕運,讓其出各種費用,其耗費竟比正糧還多出兩石、三石,是你們,你們願意嗎?」
夏元吉沉默,宋禮低頭。
朱允炆心頭很是酸澀,這種事不是危言聳聽,歷史上曾一次次上演,有些百姓甚至因為漕運而破產,不得不賣兒賣女,最後淪落為一無所有的流民!
漕運吸血啊,尤其是漕運的組織者是里長,是保長,是士紳之流,誰跟他們不對付,他們就找誰家去漕運糧食,漕運糧食的吃喝用度,各類費用,包括船傷了,都需要這家來承擔,敢不去,抓官府不二話!
去吧,可能就意味著這家徹底完了!
比如知縣讓里長送一百石糧食去淮安,里長選擇了張三負責漕運,張三家裡原本只需要繳納六鬥糧的,可因為是負責漕運,那張三就必須管隨行的人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