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簿。”

鹵簿本身,可以說是一種冊子,上面記錄的是帝王出行等級,隨行官員名字、護衛數量、儀仗人員、各類禮儀器物等。

大明鹵簿制與大唐鹵簿制相比,除了攜帶的器物有些差別外,基本上沒什麼區別,都是儀仗扈從,前擁後簇,車乘相銜,旌旗招展……

無數人目送天子車架,卻沒有幾個人知道車架裡沒有朱允炆,只有皇后、賢妃,但無論如何,一群人出京,隨後經水師船隊轉運,於中午時抵達揚州。

揚州官員受召,齊刷刷地等候在碼頭外。

船隻靠岸,朱允炆沒有走出來,內閣大臣鬱新出船宣讀聖旨:“兩淮都轉運鹽使司都轉運使丁初晨、同知王材、左允,批驗所孫德、劉春等三十六名官員,與地方士紳合謀操控鹽價,著令拿下問詢。士紳劉詹,賄賂官員,安插心腹,謀殺他人,需嚴懲不貸……”

揚州知府龐駢等一干官員聽得直打哆嗦,其他朝代的皇上巡視都是來觀光旅遊,玩玩而已,可朱允炆這巡遊直接是拿人辦案啊。

聖旨讀完,鬱新掃視了下人群,看到了遠處高坡上的朱允炆、解縉等人,不由有些鬱悶,感情這群人在外面玩,自己只能在這儀仗隊裡站崗……

一口氣處罰三十六名官員,多數是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內官員,這讓圍觀的百姓歡呼不已,因為聖旨裡有一句話“鹽價高如猛虎,大明子民焉能與虎伴生?”

皇上公開說要解決高鹽價問題,自然讓揚州百姓興奮。

處理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只不過是小菜,改革鹽政才是真正的大盤菜。

朱允炆坐鎮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與內閣大臣、戶部大臣等商議之後,確定了革新鹽政的方略與辦法,中央錢莊正式進入鹽政領域,相應弊病也被一一化解。

至於揚州府衙內部的貪汙與腐敗,朱允炆也沒有放過,按照劉詹提供的賬冊,包括安全域性的審訊,揪出來十八位腐敗官吏,一律抄沒家產,發配北平種地。

讓人想不到的是,僅僅是這一輪抄沒,就給朝廷創收二百五十九萬兩之多,如此數目簡直讓人瞠目結舌,也讓所有人意識到了鹽政中可能存在的蛀蟲有多少。

鹽政貪腐,就沒幾個窮的。

朱允炆看著一箱箱的白銀,一車車的銅錢,一疊疊的寶鈔,多少有些無語,昨天晚上夏元吉還在肉疼軍費的問題,現在也不肉疼了,拿起銀錠就往嘴裡送,一臉笑呵呵地哪裡有半點尚書的風度。

夏元吉不在乎朱允炆的鄙視,用一句話為自己開脫:“只有幾十萬將士能吃得飽,穿得暖,打得贏,臣丟點臉面算什麼。”

被噎住的朱允炆發了火,拿走了五十九萬兩銀子,剩下的二百萬兩歸入戶部。

夏元吉爭不過朱允炆,只好委屈巴巴地讓人先把二百萬兩錢鈔先存入揚州的中央錢莊,免得被朱允炆再打劫去。

朱允炆很是感慨:“你們說,兩淮鹽政貪官就有兩百多萬兩,那兩浙鹽政會不會更多一點……”

夏元吉打了個哆嗦,解縉與鬱新等人深吸了一口氣,這朱允炆是抄家抄上癮了啊。

朱允炆確實有點上癮,不知道明末那麼多貪官,富商,家裡那麼多錢,為啥聰明的崇禎就不知道抄幾戶,真要抄沒十幾二十個貪汙、富商家產,比收幾個省的財政都多,何至於加什麼三餉,也不需要便宜什麼李自成了……

“天下鹽政,都需嚴查,一查到底,無論到誰,絕不姑息。”

朱允炆治理驗證貪腐的決心很是堅決,為了銀子,不,為了正義,為了廉潔,為了百姓,你們貪了多少吐出來多少,該搬家的搬家,該搬腦袋的搬腦袋。

鬱新接管了揚州府衙,專門處理冤案錯案,衙門大門晝夜不關,廣告百姓:

民有冤情,擊鼓鳴遠。

帝王親臨,黑白兩斷。

百姓聽聞,蜂擁而至,數十個冤案堆疊,其他人都是圍觀吃瓜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