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鹽?”掌櫃有些疑惑,連忙說:“客官說的是細鹽吧,那都是貢品,咱這小店可沒細鹽。”

朱允炆無奈,後世八九十年代還要吃大粗鹽疙瘩,指望大明生產出精細鹽更是別想了,看來以後需要改進改進……

“鹽價如何?”

解縉在一旁問。

掌櫃笑呵呵地說:“誠惠十八文一斤。”

“十八文?”

朱允炆看向解縉、徐輝祖與朱棣,這三位大爺有些茫然,也不知道這個價是高還是低,身份最低的是解縉,那也是內閣大臣,根本不用自己去買鹽,也不知道京師鹽價多少。

老嫗在一旁喊道:“掌櫃,一個月前還只需要十四文,怎突然漲了如此多?”

掌櫃臉色有些難看,無奈地朱允炆等人苦笑解釋:“這鹽價也不是咱家說改就改的,還需要看水商,看牙行不是,我這也是小本買賣,若便宜的話,虧本不說,牙行也不讓幹啊。”

朱允炆拿起一塊鹽粒,仔細端詳著說:“你這鹽鋪開了多少年了?”

掌櫃哀嘆一聲:“不瞞這位客官,我這鹽鋪開了也有十幾年了,從來都是童叟無欺。”

朱允炆看了看店鋪,從其老舊程度來看,差不多也有十多年,問:“不知掌櫃是否還記得建文元年時,這鹽價多少?”

掌櫃點了點頭,道:“記得,建文元年時,每斤合十文錢。”

“那洪武朝呢?”

朱允炆繼續問。

掌櫃思索了下:“洪武朝鹽價最高時是洪武二十四年之後,黃河奪淮毀掉了不少鹽場,鹽價每斤合十四文。”

朱允炆有些疑惑,反問:“黃河奪淮,毀去鹽場無數,減產之下鹽價最高尚只有十四文每斤,眼下天下太平,兩淮災荒也過去了,緣何反而達到了每斤十八文的價?”

掌櫃苦澀地搖了搖頭:“哎,不瞞這位客官,鹽價怎麼高起來的我也不清楚,但牙行規定了,每斤鹽十八文,這是最低的價了,不信你去另一條街問問,他們有些鹽鋪要十九文、二十文都有。”

朱允炆見掌櫃實在為難,便沒有追問。

老嫗為難不已,哀求掌櫃能便宜一點,掌櫃不敢答應,看著老嫗從破舊的手絹裡拿出了十四個銅板要交給掌櫃,掌櫃不由推辭:“都告訴你多少次了,你需要先拿銅錢去換成寶鈔,買鹽需要用寶鈔,銅錢可不好使,在這裡用銅錢,十四文只能合十三文用。”

老嫗為難,低頭看著手中的銅錢:“這也是朝廷的銅錢啊。”

掌櫃擺手,堅決地說:“我們牙行有規定,買鹽必須用寶鈔,非寶鈔則二十文需出一文跑路費,我們拿去兌換寶鈔。”

朱允炆看著這一幕並沒有阻止。

雖說銅錢、銀兩都存在著購買力,是眼下規定的合法貨幣,但為了讓百姓家更認可寶鈔,提升寶鈔流通佔比,緩解大明白銀與銅錢不足的窘境,只能將寶鈔與鹽綁在一起。

朝廷與晉商商會、英烈商會等商人已達成協議,商人負責積極推動寶鈔流通,而這小小的店鋪雖然不起眼,卻承擔著擴大寶鈔流通的重要使命。

沒錯,這給百姓帶來了一些不方便,需要將手中的銅錢、白銀兌換為寶鈔再購置貨物,但考慮長遠,考慮眼下大明根本不可能有海量的白銀輸入進來,想要促使商業持續發展下去,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商人還是講誠信的,答應朝廷的事並沒有推諉,也沒有拖沓,估計這也與其在安南大賺一筆有關。

“正好我需要去錢莊兌換,老人家把銅錢給我,我來出寶鈔吧。”

朱允炆側身,看向解縉。

解縉無奈,只好拿出了一張十文寶鈔,另加了兩張兩文寶鈔,接過了老人家手中的銅錢。

最初朝廷寶鈔面額只有六種,即:一百文、兩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壹貫。

但隨著寶鈔流通需要,朝廷必然需要製造一定的小鈔。

在小鈔面額設計上,戶部提議最小是十文,然後每次加十文,至五十文。

但朱允炆考慮十文根本無法取代銅錢,下令設計了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五十文,合計五等,同時取消了大鈔中的三百文、四百文,只保留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壹貫。

這種小鈔的設計與發行,為寶鈔取代銅錢打下了基礎,也讓寶鈔在市場中的流通變得更為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