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宋之富,令人神往。

若大明真有一日富堪北宋巔峰,又無“三冗”之禍,那這版圖、這盛世豈不是遠超盛漢唐?

朱棣深深看著朱允炆,他雖然年輕,卻懷揣著令人難以揣摩與窺視的智慧,他對大明未來的勾畫,已經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就如他提出想要收回西域,這一點就連太祖也只是想想,僅僅是想而已。

西域太遠太遠,遠到大明國力只能控制在嘉峪關一線,再遠下去,根本就無法控制,除了羈縻之策,籠絡地方,根本就無法可行。

然而,真的不可行嗎?

朱棣十分清楚一點,現在的大明朝與父親朱元璋時期的大明朝有了許多變化,事關軍略方面的變化就有三點:

其一,新軍之策,讓軍士戰力穩中有進。

其二,二炮局。新式火器的出現與應用,證明了其在戰場上的威力,眼下朝廷正在積極擴大三大營中的神機營,就是一個顯著變化。

其三,混凝土!

混凝土已經不再單純應用於道路一個方面,濟寧水櫃中的閘門,京師英烈碑的方案,都證明了一點,混凝土是可以用來築造建築的,比如說城池!

大明難以守護關外,一個極大的因素就是缺少騎兵,茫茫大草原毫無遮攔,很難確保不被蒙古騎兵一口吃掉。

但如果在草原上突然多了一座城池,那事情就兩說了。

大明打野戰不厲害,但守城還是一流的,騎兵再兇猛,馬也不可能飛到城牆上去,想騎著馬爬牆是不可能的,只能用人堆,就是不知道蒙古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一座城一座城地啃過來……

混凝土城牆的出現足以改變大明在關外的格局,即使是出了嘉峪關,也能夠在嘉峪關外打造新的城池,到時候,大明軍隊完全可以將西域從羈縻狀態轉變為實際控制。

當然,這需要錢,很多很多的錢……

朱棣隱隱有些期待,期待朱允炆能做到那一步,到時候,自己的名字也將標榜史冊!

徐輝祖感覺熱血沸騰,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金戈鐵馬的戰場,沒有父親徐達與一干開國大將的風采,但自己追隨的建文帝並不是一個昏庸的人,他有野心,也有計劃,即不衝動也不怯懦,跟著他走,一定有自己比肩父輩的機會!

解縉目光中有些狂熱,朱允炆的佈局從來都不是一個方面的,他即重民生,也重軍士,即重防守,又重進攻。

他對自己人很是仁慈,官員中冒犯者無數,犯錯者不少,只要不是天怒人怨的大事,基本上官員都活得好好的,多數止步免官發配。同時他對外又是冷酷的,因為他的軍令死了無數的安南人,北元人,日本人,南洋人。

經過四年的相處與陪伴,解縉依舊沒有看穿過朱允炆,但現在解縉似乎明白過來,朱允炆想要的盛世,是宋的富裕,漢唐的霸氣!

朱允炆不知道朱棣等人的想法,遊走在繁華之中,察訪著民情。

解縉看著不遠處的商鋪,道:“少爺可知這揚州城什麼商人最多?”

徐輝祖呵呵一笑,朱棣連連點頭,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朱允炆走上橋,看著河上的船,笑道:“蘇杭以絲綢、農貨、番貨為主,可揚州大不同,這裡雖有絲綢、農活與番貨,但佔據主導的還是鹽。”

解縉等人笑呵呵地陪在一旁。

大明鹽場不少,主要為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廣東、海北等鹽場。

但論規模與地位,為首的是兩淮鹽場。

兩淮即淮北、淮南,以淮河為界。淮北多是曬鹽,淮南多是煎鹽。

明代採取的是鹽引制,一引是兩百斤,一大引是四百斤(中後期偶爾會變動,甚至會達五六百斤)。

按照洪武年間資料,兩淮鹽場生產鹽三十五萬大引,而全國鹽產量只有一百三十餘萬大引,兩淮鹽在全國鹽產量中的佔比是兩成七,近三分之一。正因如此,民間還有“兩淮鹽,天下鹹”的諺語。

“那我們去看看鹽價如何?”

解縉提議道。

朱允炆微微點頭,不遠處就是一鹽鋪,明代鹽鋪類似於後世的代銷點,小賣部,但其售賣物件是散戶,百姓,以斤售賣,不做也沒有條件做批發。

鹽,家家戶戶都缺少不得,生活必需品,自然少不了買家。

果然,剛進鹽鋪,就看到一老嫗在買鹽。

掌櫃見老嫗遲遲不肯掏錢,不由有些惱怒,見朱允炆等人進來,不由將老嫗拉扯到一旁:“你就慢慢想吧,等會再與你論。幾位客官,想要買多少鹽?”

朱允炆低頭看著鹽簍子,裡面的鹽可都不是後世的白花花的精鹽,而是粗鹽,顏色有些暗,有些鹽顆粒比花生米還大,不由問道:“這裡沒有精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