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北巡的指向(第2/2頁)
章節報錯
馬恩慧體諒地說。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賢妃跟著北上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並不妨礙皇后一起跟著。”
馬恩慧堅定地拒絕了:“臣妾是皇后,這後宮事繁多,總需要管著,可走不開。”
朱允炆起身,走到桌案後坐了下來,攤開一份輿圖,目光盯著北平的方向,道:“朕聽說燕王妃入宮了,有什麼事情嗎?”
馬恩慧嘆了一口氣,瞥了一眼朱允炆:“皇上明知故問吧,北平燕王府毀於烈火之下,好端端的宅子就這樣毀於一旦,燕王妃自然是來訴苦的。”
王府毀於一場大火,如此大的事不可能不驚動朱允炆。
朱允炆淡然地笑了下:“這事怪朕,若不是朕讓燕王將家眷與僕人都帶到京師,北平燕王府也不至於缺人照料,以至於大火起時無人發現,火勢太大,燒燬了諸多房屋。”
馬恩慧有些無奈:“夏日天乾物燥,總還是容易走水,這事可與皇上無關。”
朱允炆眯著眼,真的與自己沒關係嗎?
不,有關,這把火是自己點的。
既然朱棣不待在北平了,那北平城裡面的燕王府就沒必要存在下去了,直接讓朱棣搬家不合適,還容易過早暴露自己遷都的計劃,無奈之下,只好先放一把火,把燕王府給點沒了,一了百了。
雖然這事辦得有些二百五,但至少解決了問題,朱棣也沒理由念想北平了,想出差去北平住幾天都需要找其他地方了。
考慮到朱棣畢竟少了一處房產,朱允炆又在南京給朱棣置辦了一處房產,還是在城外山明水秀的地方,以這種方式,收回了朱棣在北平的府邸。
內閣大臣包括解縉等人都以為,朱允炆的北巡只不過是去鳳陽府給老老朱掃墓,順便看看當地百姓,但沒有人知道的是,朱允炆可不打算到了鳳陽就停下腳步。
這一次北巡,鳳陽連中間都算不上,朱允炆打算一路向北,去看看疏浚會通河的百姓,打算去塘沽看看市舶司,而終點則是北平城!
這一次北巡,直接關係著未來遷都事宜,關係著朱允炆對大明未來的規劃與安排,可不是陪哪位妃子游山玩水或陪哪些大臣視察民情那麼簡單。
朱允炆很清楚,南面沒有足以滅亡大明的敵人,大明的主要敵人都在北面,韃靼、瓦剌,包括現在還窩在東北打漁的女真!
這些才是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威脅,而想要避免輕易覆滅,遷都北平是勢在必行的選擇。
設想下,如果歷史上朱棣沒有遷都北平,在土木堡失敗之後,大明的官員在南京知道了皇上被俘,主力被殲的訊息,他們會怎麼辦?
會匯聚所有的力量與戰力到南京,會沿江不妨,而眼睜睜地看著北面的山河毀在蒙古鐵騎之下,徹底淪為南宋的境遇。
哪怕是京師的人想要戰鬥,那也得集合力量向北,可等也先到了北平城下的時候,估計可以看到大明軍隊入北平城的影子,這些新兵蛋子與二線、三線戰力,沒有經過嚴苛的訓練,怕是擋不住也先的大軍。
考慮到當時于謙的重要性,他估計是需要留守在南京的,誰坐鎮北平,誰來與也先決戰?一旦北平失守,江北哪個城池還能擋住也先的屠刀?
南京太南,對抵禦北方強敵沒什麼好處,一旦需要動用大軍,僅僅是路程一項就足以減去多少戰力?一旦前線需要支援,這邊剛到山東,那邊城關已經被攻破了,還支援什麼……
從戰略與全域性考慮,大明,不,是任何中原統一王朝的國都,都不適合待在南方,只適合待在北面,像是長安、開封、北平等地。
如此多前輩這樣選擇,除了考慮這些國都之地的安全外,一個重大的考量,就是抵禦遊牧民族。
最短的路徑,最強勁的攻擊。
如果把路徑拖太長,遲早會出大問題。
朱允炆清楚遷都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一旦提出來必然會引起滿朝轟動,乃至無數人反對,所以,此時蟄伏了遷都的想法,以等待一個更合適的機會。
北巡,是一個吹風的機會。
朱允炆決定向北,至於監國,自然是交給太子了,當然,他就是個擺設,真正辦事的是內閣大臣陳迪、鬱新,至於解縉、茹瑺、楊士奇、楊榮、徐輝祖、朱棣……那是需要跟著一起北上的。
就在朱允炆敲定北巡名單的時候,一場決定中亞命運的對決,一場關係著一個人榮耀,一個人恥辱的戰鬥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