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明代時期的百姓通常是不會寫字的,只能找人代筆,這個時候先生是比較搶手的,也是很受尊重的,畢竟萬一先生寫錯了字,你家只有五畝地,先生手一哆嗦寫了個五十畝,那你就高興吧,來年記得繳納五十畝的稅吧。

等這些清冊供單的小紙片填寫完成,甲首會收集起來,然後交給里長,里長收集起來,數一數是不是一百一十戶,確定沒出錯之後,需要將這些小紙片弄好,形成裡冊,然後跑步前往州縣上交。

州縣收到之後,還需要造個縣冊,然後騎著小毛驢,哦,大機率是趕著牛車去府裡,沒辦法,一個人也帶不走一本縣冊外加數百本里冊……

府裡收到這些冊子之後,還得弄出來一份府冊,之後連同裡側、縣冊都拉到布政使司衙門,布政使司衙門可就更忙了,這幾千本里冊啊,光是製造出來一本府冊,就需要很長時間……

等忙活完,形成一份司冊之後,連同之前收到的裡冊、縣冊、府冊,都拉到京師的戶部,戶部收到的冊子,那可真的是太多了,布政司冊十幾本,府縣冊一千多本,裡冊幾萬本……

對了,黃冊一式四份,各地方還得留一份各歸屬地的黃冊,所以要麼發小紙片的時候一次發四份,要麼就拉到衙門裡抄寫幾份吧……

對了,黃冊長寬都是一尺二寸,完全的正方形,不是尋常的紙張,而是厚實的棉紙,以避免出現蟲蛀,基本上是不允許使用漿糊,而是需要透過粗棉線裝訂,這就需要拿針戳了……

總而言之,弄一次黃冊是一件很累人的活。

但這又不得不做的事,朝廷納稅的根本,不就是黃冊嗎?十年了,人口增加了多少戶,朝廷必須知道。加上一條鞭法的執行,許多土地回到了百姓手中,一戶人家有多少耕地,各地耕地存量與增量,朝廷也必須知道。

預測下未來農稅,也必須以此為基礎。再加上他日若需要徵調民力,也是按照黃冊來徵發百姓的,如果不在黃冊之上,你連稅收的憑證都發不出去,徵調人力的時候也沒辦法。

朱允炆知道這事麻煩,但也知道事不可不為,最終下定決心,來一次徹底的人口普查:“十年一次編造黃冊勢在必行,不可因耗費財力與人力而拖延太久。”

解縉見朱允炆下定了決心,終於鬆了一口氣。

陳迪無奈地嘆息,退到一旁不說話。

朱允炆沉思了下,嚴肅地說:“然此番編造黃冊,仍舊需要延遲半年。”

解縉有些錯愕,再延遲半年建文四年都要到年底了,年底封印,開年再辦,就是建文五年的事了……

不等解縉反對,朱允炆說出了自己的理由:“觀山西移民一事,各地中存在諸多逃戶。然逃戶絕非只存在於北直隸等地,在移民沒有抵達的地方,恐怕逃戶也很多。朕打算留出半年時間,讓所有逃戶上了戶籍,之後再編造黃冊,以確保這一次黃冊編造更為真實,真正摸清大明有多少百姓。”

“可皇上,北直隸等地出現逃戶上戶籍,只是因為朝廷答應給移民諸多好處,其他地方若也如此的話,朝廷可吃不消……”

鬱新連忙說道。

朱允炆笑了笑:“既是逃戶,為何要給他們好處?”

鬱新眨了眨眼,有些沒反應過來,都是逃戶了,不給好處誰出來上戶籍啊,就是怕被徵調,怕納稅,這才選擇當的逃戶。

朱允炆知道鬱新等人的擔憂,平和地說:“逃戶再逃,也終究與其他民戶有著關係,真正孤絕於深山老林,與世無爭的,恐怕不多。朕認為可以釋出一條法令,佈告天下,但凡沒有戶籍者,六個月內落籍,可分配土地,免三年賦稅,六個月後依舊不入戶籍者,一律發配北直隸發配土地,入籍北直隸。”

鬱新吞嚥了口水,這個命令是相當溫和的,卻也是相當強硬的。

事實上,每個地方都有逃戶,這是不爭的事實,給他們半年時間考慮,已經算是朝廷不追究責任了,若還不開眼,將他們發配了,朝廷也算是先禮後兵了。

朱允炆起身看著內閣四大臣,嚴肅地說:“同時也告訴所有百姓,下一次編造黃冊時,大明將推出照身帖,無照身帖者,一律為流民逃戶,皆發配至北方分配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