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一封罵皇上的奏疏(第2/2頁)
章節報錯
茹瑺抬頭,哀嘆:“還能怎麼辦,他是給事中,摺子我們可沒辦法留著,通政使那邊也不會因此而封駁,只能遞上去。”
鬱新皺眉:“皇上為了教育之事操勞日久,本就疲憊,眼下再用這種事來刺激他,豈不是……”
陳迪無奈,搖頭苦嘆:“我聽聞王坦已經交代好了後事,想來他是不可能自己收回奏疏的。”
“他還有臉交代後事?如此做派,哪裡像是臣子所為?”
茹瑺憤怒地喊道。
“遞上去吧。”
鬱新知道事情不可改變。
“且慢。”
解縉起身,從茹瑺的桌案上拿走了那份奏疏。
“我們可沒權燒掉奏疏。”
鬱新見解縉走向一旁的小火爐,連忙提醒。這是鐵律,一旦觸犯可是要倒黴的,哪怕他是解縉。
解縉自然不會自掘墳墓,而是在小火爐旁的凳子上拿起了一份文書,將兩份文書放在一起,道:“如此的話,事情還可能有轉圜餘地。”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校核社學教材的初稿,這只不過是初稿中的一部分,但為了提高效率,朱允炆不得不出一部分稿處置一部分,也好早點安排經廠雕版。
雙喜抱來了一疊文書,放在桌案上。
朱允炆校對過文稿後,整理一番,交付下去:“讓經廠的匠人早點雕版出來。”
雙喜接過後,轉交給門外的宦官。
朱允炆翻閱文書,張紞來了訊息,安南整體來說已恢復了平靜,百姓們對於大明的輕徭薄稅很是擁戴,加上張紞分了田,許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因此而得到土地,更是感激涕零。
戰俘畢竟是安南人,張紞並沒有忘行殺戮,而是懲罰其服徭役,並承諾徭役十個月之後放其回家,即便如此,也沒有苛刻對待戰俘,這讓戰俘的牴觸得到了消減,一些殘廢的,不能幹活的戰俘,張紞也給其發了銀兩,讓其回家,算是優待了。
透過一套組合拳,交趾郡的布政使司衙門已經正常運轉,按察使司衙門也在忙碌,主要是處置趁火打劫,造謠生事的傢伙,都司衙門沒有選擇升龍城作為衙署,而是選擇在了多邦。
多邦成為了韓觀的駐地,純碎的軍城,只有大明軍士與軍士即將抵達的家人,沒有一個南越人。
整個安南,只保有了十五萬軍隊。
大明五萬,其中一萬五千人在多邦,一萬在升龍城,八千在清化城,五千在愛州港,剩餘兵力分散在不同城關之中,並節制與統帥越人軍隊十萬,多處在平原、非緊要之地。
韓觀已經在滲透思政教育了,只不過等越人軍隊被真正馴服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只有消除了他們身上的越人烙印,安南標記,打上交趾郡,大明才算是真正控制住了安南。
“嗯?”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書,開啟一看,題目是《願陛下以華夏蒼生為重,放棄安南歸附,以正本源》,不由眉頭緊鎖。
【臣兵科給事中王坦拜言:安南雖是中國舊地,然自唐後割據一方,自立已有五百年之久,其已然脫離華夏,即不聞其尊孔孟,又不識禮儀,已是蠻夷荒蕪之地,我大明泱泱中國,豈需一片不毛之地?
朝廷準其內附,納其入版圖,需耗費國孥幾何?臣粗略盤算,若治安南,僅僅是教化一途,就需耗費國孥百萬,若常年累月,拖累我大明,豈不需萬萬之銀?
陛下窮盡天下之財,求蠻夷一地之安!豈不是取大明百姓民脂民膏,結蠻夷之歡?
臣曾聽聞,蠻夷豺狼本性,日久必亂,其地偏遠,若戰亂再起,朝廷豈不是陷身沼澤?何必為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賭大明國運?
朝廷北有胡虜,枕戈待旦,西有帖木兒賊心不死,又屢屢下南洋,修混凝土路,開運河,耗費錢糧定是無數!臣懇請陛下,莫要枉顧國力,搜刮民財,濫行開疆,長此以往,大明必會民生凋敝!萬望以華夏蒼生為重,放棄安南歸附,以正本源】
朱允炆盯著這一份奏摺,臉色變得極是難看,自己耗費心力,又與商人鬥智,打仗不僅沒花錢,還賺了一筆,還開疆拓土了,現在竟然有人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