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齡孩子不上學,這是個問題。

朱允炆走訪過民間,農家一些孩子五歲就已經跟在父母背後下地幹活了,燒火做飯更是不在話下,七八歲的孩子劈柴、挑水乾力氣活的也不再少數,十二三歲被當做主要勞力,開始挑大樑的也多。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絕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汗流浹背,吃力生活的現實。

哪裡像是後世的孩子,十七八歲還沒吃過苦,提十斤大米走幾十步就氣喘吁吁,人家十五六歲早就扛著一百多斤的大米、麥子健步如飛了。

可因如此,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是做學問的料,學幾年耽誤事不說,到頭來也沒啥用,不如安心在地裡刨食,加上一些家裡勞力缺少,寧願摁著孩子在家幹活,也不想讓其上學堂。

孫舉文說的現象,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幾乎每一地都有。

朱允炆看向解縉。

解縉站出來說道:“按照洪武時期太祖規制,辦理社學,啟迪民智,寬鬆為主,只要百姓願意送孩子進來,那就收入,不設條件。至於百姓不送孩子來,怕是有各自難處,朝廷不宜干涉過多。”

楊士奇有些擔憂:“有些百姓家中明明沒多少困難,家境也過得去,卻因認識不足,阻礙孩子進學,朝廷若不作干涉,豈不是難推教育於百姓?”

解縉皺眉,反過來問:“難不成要朝廷頒佈條令,強制適齡孩子入社學?”

楊士奇遲疑了點,嚴肅地說:“若有必要,可以。”

朱允炆抬手止住了兩人爭論,知道明代成化年間的楊繼宗曾在地方大興社學,設下一條規矩:

有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但那只是地方規矩,不是朝廷的,僅限於楊繼宗當年管理的嘉興。

楊繼宗如此做的結果是:師儒竟勸,文教大興。

後世執行的也是強制教育,適齡兒童不上學是違法的。既然如此,大明也就依葫蘆畫瓢吧。

朱允炆看向孫舉文與眾人:“大興文教,離不開生源。孔子開平民教育,朕推而廣之,著令內閣、三法司擬定條例,頒行天下,但凡適齡兒童,即六歲起算,無有不當理由而不入社學者,稅賦加倍。若其家庭屬實困難,卻有理由,當由社學上報縣衙或府衙核實。”

稅賦加倍!

眾人聽聞之後,頓時抽了一口冷氣。

這個懲罰,對於農戶也好,商戶也好,可謂一視同仁啊,直切利益,將孩子留在家,要多一倍的賦稅,估計沒哪個家長會願意留孩子在家了……

孫舉文滿意了,朱允炆這一招法令的頒佈,足以解決很多問題,那些原本應該入學而無法入學的孩子,終於可以進入社學了。

“臣替孩子們謝皇上恩典!”

孫舉文凝重行禮。

一個人行禮,帶動了所有人行禮。

朱允炆應下,繼續問:“你說三件事,這已去其二,說吧,最後一件事是什麼。”

孫舉文笑了笑,道:“這第三件事,就是教材問題。微臣聽說國子監正在編纂社學教材,臣斗膽說一句,並非不信任楊祭酒,而是希望皇上發句話,準我們社學先生參與其中。不近社學,不知幼少學生問題,因材施教,當結合學生年齡,循序漸進。”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這個傢伙信譽也算剛剛的,平日裡也沒騙過人一文錢,咋還有人不信他?

明白了,這是孫舉文在討要“尚方寶劍”,想要在後續的社學教材編寫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擔心國子監一家獨大,不聽其他人的意見。

都是老狐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