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 滅國,必先以文化(二更)(第2/3頁)
章節報錯
“《忠孝》、《言行》、《治道》、《進賢》、《刑賞》、《禮教》,可都是任子留給我們的財富啊。快請坐。”
朱允炆十分有耐心,一一見過,無論其是哪一家賢人之後,都如數家珍,將其祖先誇讚一番,然後安排入座。
冉忠、顏寶、閔行、任不才等七十二人被朱允炆如此禮賢下士的態度所感動。
朱允炆看著眾人,示意方孝孺等人也一起入座,方說道:“疏浚會通河,河尚未挖通,倒讓朕先挖出賢人之後,當真是可喜可賀。”
冉忠笑得有些勉強。
本來冉家到這一脈早已沒落,自己只不過教導下孩子家學,心甘情願當一百姓,哪怕是徵調前往挖河,也沒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否則不說換一官半職,但憑冉子的名頭,也足以讓自己免於徭役,說不得還會被請到縣學、府學當訓導或教諭。
可洪武朝的風風雨雨,讓冉忠沒有半點出山的心思,但會通河疏浚中朝廷的改變,績效法的施行,新奇的混凝土石板,寬鬆的政治風氣,都讓冉忠感覺到了朱允炆不是一個簡單的帝王。
即便如此,冉忠也不想出來為官,可人在大明,身不由己,衍聖公孔訥的死、青州事變,並沒有洩露自己的身份,結果去年夏天來了三個傢伙,一個胖瘸子、兩個瘦猴子,圍著自己問東問西,還寫什麼實訓報告,估計就是他們搗得鬼,把自己調查了個底朝天,結果被舉薦到朱允炆這裡。
皇上下旨要見,冉忠想推也推不掉。在大朝覲之後趕至京師,之後就是秘密使命,出京師,找人,經過大半年,回京師。
這不是挖河挖出來的,是被人刨出來的……
朱允炆寒暄一番,嚴肅起來:“朕命冉忠尋你們而來,是有一件天大之事想要你們幫朕完成,雖然冉忠說服你們出山,定是說出了這個理由,朕還是要親口說,大明需要你們這些賢人之後,為家,為國,為大明江山,天下太平!”
顏寶側身拱手:“皇上,我等雖家族沒落,聲名不顯,然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液,家國之義,江山之本,我等不敢忘卻。”
“我等不敢忘卻!”
眾人齊聲。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道:“那朕就直說了,眼下安南胡氏父子弒君奪位不說,還詐降大明,殺掉了應該繼承王位的陳天平,又對我廣西、雲南等地發動進攻,朕已下令征伐安南,張輔掛帥,已是出征。”
冉忠、顏寶等人安靜地聽著。
朝廷出兵安南的事,他們是知道的,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
朱允炆目光深邃:“這裡沒有外人,朕就直說了,安南陳氏已無後人,胡氏父子又是必死無疑,考慮到安南原本就屬中國領土,朕打算徹底收回安南!雖然安南與我大明同一文字,同一習俗,同一節日,然其畢竟獨立出去日久,想要完全讓其歸化大明,教化必不可少。”
朱允炆清楚朱棣時期張輔打下了安南,但也清楚,安南之後屢屢叛亂,張輔先後出征數次,屠殺無數,可張輔之後,大明逐漸失去了對安南的控制權,之後安南再次獨立。
大明沒有守住安南的因素有很多,在朱允炆看來主要有三點:
其一,缺乏一個鐵腕人物鎮守;
其二,官吏不把越人當人;
其三,在教化上沒有下功夫,讓越人認同歸根。
前面兩個相對而言,朱允炆可以想辦法來治理,只要任人得當,問題不會太大。但教化絕非是官員的問題,也不是軍隊的問題,而是日積月累的教育問題。
畢竟,欲滅其國,必先從其文化與精神上入手,只打下地盤,人家不認自己是中國人,那遲早會生亂的。
朱允炆決定在安南地盤上,建立一座座大明學堂,准許當地的學子參與科舉考試,準其進入朝廷當官,並大肆傳播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憑藉著建文盛世,讓其徹底認同於大明,認為自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明子民!
朱允炆需要這些賢人,需要他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自己的學識與責任,去守護大明的領地,真正將那一片土地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