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看得很清楚,眼下的朝廷是相對穩定的,內閣領六部的格局已是形成。而內閣大臣中,除了解縉外,都是六部尚書銜提拔進去的,這也就意味著,想要入閣,必須是六部尚書。

可現在不是洪武朝,尚書換的頻繁一點,晉升機會多。建文朝明顯更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提升,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苦熬資歷。

等大佬走得多了,死得多了,自己就成大佬了,輪也輪到內閣去了。

只不過這一條路往往需要等,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說不準,雖然朝廷內部有著優秀的鬥爭、攻訐、彈劾傳統,畢竟自己前面的人還太多……

第二,功勞。

只要有功勞,那就可以得到越級提拔。比如宋正臣,就因功勞直接被提拔起來,儼然是未來都察院的頭號人物。

楊溥需要功勞來支撐自己晉升,可眼下大明的功勞並不好撈,救災表現再好,也只是記一筆功勞,等待考核,多數情況下只是加半品或一品,不可能實現跨越提升。

但軍功就不同了,一旦有軍功在手,那自己就是儒將,文官與武官都給自己面子,而且軍功之下,不奢望從翰林院的正七品編修直升三品侍郎,混個正五品的主事還是沒問題的。

朱允炆欣賞楊溥,此人謹慎,善於揣摩人心,也頗有主見與想法,見他自薦,便笑道:“朕還想提拔你進入吏部擔任主事,既你有心從軍,那朕就答應了。”

楊溥鬱悶至極,幾乎吐血,你要升官早點說啊,說的話我還至於去爬山溝嗎?

說了從軍可就收不回來了,一旦收口,就會被所有人看輕,搖擺不定,不夠堅決,是官場大忌。

楊溥見朱允炆露出笑意,連忙道:“臣願以五品銜隨軍出征……”

朱允炆等人鬨堂大笑。

這個楊溥,竟是個見杆子就向上爬的傢伙。

朱允炆起身,嚴肅起來:“韓觀、沐晟,朕知你們都是我朝干將,任一人足以完成征伐安南的重任。然綜合考量,朕決定以張輔為主帥,領兵出征安南。張輔!”

“臣在!”

張輔上前行禮,步伐踏動,生風。

朱允炆的目光掃過朱棣、鐵鉉、徐輝祖等人,最後盯著張輔,滿含殺氣地說:“安南胡季犛父子弒君奪位,禍亂陳氏,屢犯大明,罪惡滔天,朕推誠容納,為其所欺,以致陳氏天平罹難,此僚不誅,養兵何用?大明國威何在?”

“朕今命你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統兵京軍十五萬,江西、湖廣兵五萬,廣西兵五萬,雲南兵五萬,合計三十萬大軍,征討安南!”

“平西侯沐晟、佩徵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廣西都指揮史韓觀為右副將軍,雲南都指揮史俞讓為左參將、廣西指揮同知俞通淵為右參將,張輔率部自廣西憑祥入關,沐晟率部由蒙自出關!”

眾人聽聞,不由熱血沸騰!

朱允炆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繼續下令:“兵部尚書鐵鉉、職方司郎中楊榮、編修楊溥隨軍,參贊軍事,命都指揮同知程寬﹑都督僉事徐凱為神機將軍,都指揮同知楊嵩、潘永為遊擊將軍,指揮史袁嶽、宋瑄、孫成等為橫海將軍,指揮王資、都督馬溥為驃騎將軍……”

一系列的人事任命,朱允炆張口就來,每一個名字,每一個人,朱允炆都考察過,不是善戰之輩,不是勇猛之輩,不足以登上這份名單。

“朕要你們犁庭掃穴,不滅安南,勢不班師!”

朱允炆下定了決心,徹底收回那一塊土地!

張輔強壓心頭的激動,喊道:““逆賊罪大,天地不容,臣等請仗天威,領兵南下,定將其一舉殲之,絕不辜負皇上聖恩!”

朱允炆肅然點頭,道:“朕給你們七日時間,七日後出征!”

“遵旨!”

張輔等人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