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反對朱棣帶兵,並非出自政治立場,擔憂其擁兵自重,威脅朝廷,而是出於現實。

每個將領都有自己所擅長的,也有所不擅長的。

以洪武時期的名將來論,常遇春善於突擊,如同利刃,鋒芒畢露,李文忠善於奔襲,如閃電雷霆,擊敵千里,朱文忠、耿炳文善於防守,意志頑強,滴水不漏……

像朱元璋、徐達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步騎皆精,攻防兼備的帥才,大明並不多。

朱允炆也清楚,朱棣確實不是一個擅長打山地戰、叢林戰、步兵戰的將領,他的主場從來都是大平原或草原,大機動,大迂迴,無論是從洪武時期的記錄來看,還是從歷史靖難之役來看,朱棣都不善於攻城作戰。

無論是耿炳文守護下的真定等三城,還是鐵鉉守護下的濟南城,亦或是東昌,朱棣都無法攻城而取勝,只能透過野戰的方式,遊動中打敗對手,繼而奪取城池。就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不是靠自己本事打進去的,而是靠著“內應”獻出城門迎進去的。

安南城關多,主要打的又是攻城戰,不是野戰,如果讓朱棣去,處處掣肘,他十成能力未必能發揮出五成。

徐輝祖與朱權贊同姚廣孝的看法。

朱權嚴肅地說:“燕王統御有方,作戰勇猛自不容置疑,只不過安南多山川河流,不以騎兵為主,臣以為,主將應精通步兵作戰,善於攻城克難。”

何福嘿嘿一笑,出班道:“皇上,臣毛遂自薦。”

朱允炆、朱棣等人看著何福,不得不說,何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作戰經驗極是豐富,曾經幾次在雲南立有大功,精通山地作戰,而且意志頑強,跟著藍玉打過捕魚兒海戰役,能力出眾。

可問題是,何福是個將,善衝鋒作戰,不善統御與執掌大軍,他的大多數軍事活動,都是跟著其他人打下來的,比如傅友德、藍玉、沐晟……

姚廣孝見徐輝祖不說話,估計是礙於情面,鐵鉉在那裡猶豫,估計是怕得罪人,便主動誇了句:“寧遠侯為大將,善衝鋒陷陣,勇猛無雙,眼下出徵安南,兵勢威武,還不需寧遠侯出手吧。”

不等何福請纓,鐵鉉便附議姚廣孝:“臣附議。”

朱允炆微微點頭,道:“前段時間,寧遠侯身體抱恙,若出征安南,鞍馬長途,衝鋒在前,朕於心不忍。”

眾人沉默了,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朱棣、朱權不合適,何福不行,鐵鉉與徐輝祖雖然一個掌管兵部一個掌管中軍都督府,卻沒有真正帶兵打過仗,多少有些不合適。

那剩下的人選,就三個了:

韓觀、沐晟、張輔。

雖然雲南都司的都指揮史俞讓也受召入京,但他畢竟威信不足,能力有限,甚至連參與決策的資格都沒有。

朱棣等人將目光看向韓觀、沐晟與張輔三人,盤算著誰帶兵出征最為合適。

最先被排除掉的是沐晟,朱棣也好,鐵鉉、徐輝祖也好,都認為沐晟不宜當主帥,此人雖有些能力,但行事中過於冒險,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背後都有著冒險與投機,說他自信太甚對,說他驕狂也對。

大兵出動,主帥不能太過冒險,大明要的不是打敗安南胡氏,而是滅掉安南國,將其收為大明所有,這一場戰爭,必須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可冒險激進。

排除所有可能外,就剩下了韓觀與張輔兩人。

韓觀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曾經還當過朱元璋的侍衛,為朱元璋賞識,後從軍,此人殺伐果斷,軍令如山,性格兇狠,說一不二,治軍極嚴,以致於將士們害怕韓觀的軍令,不等他動員,將士們就已經死戰殺敵了。

最可貴的是,韓觀最初的官職就是桂林右衛指揮僉事,後在廣西等地接連平定叛亂,山地作戰、叢林作戰經驗豐富,從軍二十餘年,罕有敗績。

鐵鉉直言:“臣認為韓都司可勘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