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朕意已決,兵發安南(三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夏元吉道:“出京兵馬,可自金川門外各取三日糧,不動百姓,沿途州府縣取用儲備糧,至吉安府休整取糧,以最大限度節省各地民力。”
王淮肅然行禮:“臣沒有異議。”
朝廷提前準備南征的事只存在於內閣、六部尚書與中軍都督府這一級,其他官員並不知情,沿途設定的糧倉的事也被封口,地方官員不會將此事奏報給朝廷。
眼下解縉、茹瑺、鬱新尚未回朝,朱允炆只好看向陳迪,陳迪此時此刻恨透了安南胡季犛父子,玩陰謀玩到了自己頭上,他們羞辱了大明,同時也羞辱了自己。
“臣認為,當發大軍征討逆臣賊子,蕩平安南!”
陳迪說出這句話,是咬牙切齒的。
朱允炆滿意了,內閣四人,只有陳迪是一個溫和派,解縉支援自己的立場不會改變,鬱新也清楚安南對大明的價值,茹瑺曾是兵部尚書,這點血性與勇氣還是有的。
現在陳迪也贊同出兵,就等同於文官集團支援朝廷用兵。而武勳在等待了多年之後,終於等來了自己封爵的機會。
朱允炆起身,面對朝廷文武,喊道:“朕意已決,兵發安南!”
戰爭!
朱允炆眼神中滿是殺機,這是自己登基以來,第一次對一個國家宣戰,也是自己佈置的第一場數十萬級別的戰爭。
無論是廣西都司擊殺胡杜大軍,還是寧王朱權、燕王朱棣分裂北元的突襲,亦或是大明水師平定齊王朱榑造反,三場戰事,朱允炆的參與都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說,沒多少參與。
但對安南的戰爭,是朱允炆一開始就確定了的,併為此在軍事訓練上、後勤補給上、武將選拔上、作戰戰略上,朱允炆是全程參與,並不止一次預演。
雖然朱允炆身為皇帝,又在這種災情大環境下不宜出京親征,但這是一場朱允炆主導的戰爭是沒有爭議的。有爭議的是主帥人選。
武英殿。
朱棣、朱權、徐輝祖、何福、鐵鉉、楊榮、楊士奇、姚廣孝、韓觀、沐晟、張輔、楊溥等一干人被召入殿中。
有些人不該出現在這裡,比如楊士奇,他是管教育的,比如楊溥,他是翰林院的人。
但沒有人提出任何質疑,因為這是朱允炆親自點名要的人。
朱允炆看著眾人,這一批人是極為特殊的。
燕王、寧王,藩王中最強。
徐輝祖、鐵鉉,雖未帶兵打過仗,卻擁有極強軍事才能!
韓觀、何福,洪武名將!
姚廣孝,智謀超群,善於破局。
楊士奇、楊榮、楊溥,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內閣三楊!
張輔,武將新秀,一戰成名!
可以說,朱允炆將在尚在京師中最聰明、最有眼光、最有軍事才能的人召集到了一起,只為商議與確定一件事:
出征安南,誰來掛帥!
主帥選拔極是重要,若主將是一個無能之人,給他五十萬兵馬也打不過幾萬人,最後單騎逃走;若主將是個白痴,瞎指揮,東走西竄,給他二十萬京軍主力,也會被人請到城門外叫門去!
可以說,主帥人選事關征討安南成敗,事關三十萬大軍的死活!
隨意不得!
朱允炆看向朱棣與朱權,朱權現在天天學習道法,征伐的心思越來越淡,讓他去是不合適的。朱棣最擅長的是大規模騎兵作戰,不善於攻堅克城,讓他指揮打山地戰,叢林戰,攻城戰,也是不妥的。
“朕已下令發兵安南,誰作三十萬大軍的主帥,還需你們給朕說說。”
朱允炆穩坐,肅然道。
朱棣當仁不讓,上前一步:“臣不自量,想求掛帥南征,擒拿胡氏父子!”
朱允炆微微皺眉,剛想說話,姚廣孝便走了出來,反對道:“燕王久居北地,不適南方,不諳山地作戰,臣以為不妥。”
朱棣鬱悶,若是其他人如此說,早就抽過去了,可說話的人是姚廣孝,兩人有著多年交情,又知根知底,他反對,自己實在是有口難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