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歷史應該記住張紞(第2/2頁)
章節報錯
寧願在京城當個七品官,也不願去雲南當個正二品的布政使。山高路遠,萬一把自己交代在那裡,實在是不划算……
內閣大臣張紞出班,主動請纓:“臣願赴任雲南,擔任雲南布政使,兼賑撫廣西之事。”
張紞的表態,讓解縉、鬱新、黃子澄等人大吃一驚。
要知內閣大臣可是朝廷砥柱,皇上之下,百官之上,權勢滔天,在很多政務中有著極強的話語權,說是位極人臣毫不為過。
可一旦離開京師赴任地方,那就遠離了朝廷的權力中心,地方布政使如何都不可能與內閣大臣相提並論。
甘願放下尊崇與地位,去蠻荒之地,這不是正常人能辦出來的事。
朱允炆深深地看著張紞,此人,是主政雲南的最佳人選,原因很簡單,他曾主政雲南長達十七年之久,對於雲南極為熟悉。
洪武十五年,朝廷用武力平定了雲南,朱元璋下詔派張紞主持雲南政務。
張紞沒有辜負朱元璋的重託,承擔起安撫、鎮懾、宣教、開發雲南重任,竭智殫思,因勢利導,制定法令條格,整頓土地貢賦,興學校,倡禮治,獎懲分明,約束軍、吏;嚴法重教,務變其俗,用了五年時間,讓雲南各族歸順。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給出的評價是:
“言出則諸蠻耳入,令布則誠信相孚,奠安黔南……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惟紞為最……”
一個免於吏部考核的人物,堪比“免檢”級存在。
在朱允炆看來,張紞此人最大的貢獻,便是讓雲南成為了大明的“省級”單位,兩京一十三省中,有云南之名,背後是張紞的莫大功績!
要知道,大明對於一
些羈縻之地,未必會設定為行省,設定行省便意味著對當地有著相當的控制權。
洪武十五年,明軍雖然打下雲南,卻依舊沒有取得“治權”,雲南不在省之列,而正是張紞,讓朝廷“治權”建在了雲南,才有了雲南入省。
比如雲南以西的西藏,朱元璋自始至終都沒有設定為省,而是設定的“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因為明朝對於西藏的“治權”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來。
但是,“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的存在,也宣告了世人,西藏這塊地是大明所屬,是中國所屬,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歷史應該記住張紞,他是距一千多年前諸葛亮征服“南中”後的第一位開拓者。
fo
朱允炆選擇張紞,是為了下一步做準備。
日後一旦對安南用兵,必會分兩條線進軍安南,一條線自廣西出發,而另一條線則是從雲南進軍。這是歷史悠久的進軍路線,從古至後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從無例外的路線。
廣西這邊有韓觀、張輔,又依靠湖廣、廣東,問題並不大,但云南就有些困頓,那地方道路不通暢,山高路險,民風彪悍,雖有沐氏家族鎮守,但沐晟畢竟是武將,他一旦帶兵出征,雲南沒有一個鎮得住場面的人可就麻煩了。
萬一有人趁勢鬧騰,後院起火,沐晟會危險,進軍安南很可能會無果而終。
朱允炆既然打定了主意要收拾安南,自然要做萬全的準備,只是委屈了張紞,他已是五十出頭,還讓他舟車勞頓,前往雲南,實在是有些殘酷。
但大明的官員很有擔當,他們中的有些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榮辱生死,追求無愧於心,無愧於聖人教誨,無愧於天地!
朱允炆看著張紞,凝重地點了點頭,道:“張閣憂國憂民,勇於承攬重任,朕很欣慰,即如此,便由你攜旨意至廣西,奉旨封賞將士,賑撫流民,安置百姓,待事情妥當之後,入雲南擔任布政使。”
“臣領旨。”
張紞肅然答應。
“內閣與兵部、五軍都督府,依軍功評定封賞,及早給出結果。另外,南寧衛作戰英勇,戰功卓著,理應施行新軍之策,犧牲軍士,不走舊制,以新軍之策標準撫卹。”
朱允炆安排道。
戶部黃子澄只好心疼地答應下來。
朝議之後,朱允炆回到武英殿,召兵部茹瑺、鐵鉉、楊榮、五軍都督府徐輝祖、宋晟與燕王朱棣入殿,攤開韓觀、張輔的軍報,直言道:“廣西戰事雖已結束,然此戰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朕希望你們能總結戰爭,汲取教訓。”
茹瑺有些不解,徐輝祖、宋晟也是難以相信。
廣西打了勝仗,怎麼還吸取教訓來了,教訓不應該是從失敗中吸取的嗎?
倒是朱棣、楊榮、鐵鉉若有所思。
朱允炆敲打著桌案上的文書,威嚴地說道:“朕雖不善兵事,卻也知此戰之中,我大明軍士、裝備、指揮有所不足,致使傷亡太大,今日召你們前來,便是重推安南戰事,找出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