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晉商常千里、侯西域、曹有山等進入武英殿時,黃子澄、解縉等人都露出了驚訝之色。

移民畢竟是朝廷之策,找五軍都督府作後盾可以理解,找商人來做什麼?

商人擅長的,只是買賣。

買賣?

解縉靈光一閃,看向朱允炆,不由折服,若真的引商人進來,可以為朝廷省去不少事。

黃子澄、鬱新等人卻並沒有看透,只不解地沉默著。

朱允炆在晉商行過禮之後,道:“今日召晉商入宮,是有兩件事與你們商議。這第一件事,便是朝廷準備今年于山西移民五十萬,至北直隸、山東與河南等地,你們如何看……”

八大晉商不由地震驚起來。

對於山西移民,常千里、侯西域這些人並不陌生。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為應對蒙元“四大王”襲擾大同、武州等地,採取堅壁清野之策,大規模遷移山西北部居民。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又以“屢為胡虜寇掠”為由,遷移山西北部居民八千餘戶近四萬人入中立府(即鳳陽府),而這也是明代初期,第一次大規模移民。

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出於軍士需要,移十幾萬山西居民至晉北、內蒙古南部以及河北西北部。

然而這兩次移民,是出於軍事的需要,移民範圍又多集中在山西省內。

洪武朝真正的大規模移民,是出於經濟建設需要開展的,時間是洪武二十一年,之後移民一直持續,直至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彰德、衛輝、廣平、大名等府移民四十餘萬。

這四十幾萬人,多分散在了北直隸與河南等地。

如此大範圍、長時間的遷移,才遷移出不到五十萬人,朱允炆竟然打算在今年一年之內,實現五十萬移民?

這足以讓常千里等人瑟瑟發抖。

“皇上,恕草民直言,移民五十萬恐怕需要更長久時間,一年期是萬萬不行的。”

常千里深知移民之苦。

洪武朝移民並不太平,雖然朱元璋給了不少政策,移民之前按戶發銀鈔,路上還有官兵護送,到地方給農具,給免稅三年。

但那只是書上的記載,真正的移民,是伴隨著血與淚的。

要知道移民中窮困百姓居多,他們沒有馬車,沒有毛驢,只能靠兩條腿走路,短則五百餘里,長則一千多里路啊。

徒步跋涉二三十天,風霜露宿,一些人病死在路上,一些人累死在路上,一些人寧願逃命也不想去陌生之地。

家鄉月明,故土難捨,誰願意離開故土?

可不去,不行。

逃命的人多了,完不成移民指標,於是底層便拿出了繩子,將移民綁著,以“押解”的方式趕著他們離開山西。

很多移民手臂長時間被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並在日後留下了一個揹著手走路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也一直留在了山西移民後裔的骨子裡。

因為是押解,路上有人需要小便,則需向官兵打報告,喊一嗓子“官爺,請解手,我要小便”之類的話。

久而久之,便演化為了“解手”等同於“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