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哈哈笑了起來,一個祭酒敢對世子下手,看來楊士奇的骨頭也夠硬。

出了通濟門,是一條筆直的混凝土道路,延至遠方。

道路之上,商旅之人往來奔波,熱鬧不凡,就連不遠處的扇骨臺,也已成了一座真正的小鎮。

“去找下李老三與李九。”

朱允炆安排道。

李老三正在船上檢查新到的水泥,聽聞朱允炆傳召,連忙帶人跑了過去。

朱允炆止住了李老三行禮,問道:“李九呢?”

“回皇上,李九此時應在十里之外監工,當下混凝土道路材料庫存已到頂,正是施工的好時候,我們打算安排人手,自蘇杭兩地,兩端同時施工,齊頭並進,以縮短工期。”

李老三渾似變了一個人,談起混凝土工程一事,更是眉飛色舞。

朱允炆踩了踩混凝土道路,看著李老三與其身後的工人,道:“既然他在遠處,那就不要打擾他了。朕今日來這裡,是想問你們日後打算,走,茶樓說吧。”

茶樓,包了幾桌。

李老三等人圍坐下來,朱允炆審視過眾人之後,笑道:“說說吧,眼下開春了,你們如何打算的?是想繼續留在京

師,還是回懷遠耕作?”

懷遠大水已退,此時返鄉,春耕正是時候,若再耽誤一個多月,便會誤了農時。

李老三等人原是笑容滿面,突然便凝固了下來。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入京災民面臨的最大問題。

李老三也發愁,若擱置在以往任何時候,水災退了,自然是回家繼續種地,沒有任何商量可言,誰願意待在他鄉?

可現在不一樣!

當下,自己是混凝土道路施工的小工頭,上面不是工部官員就是皇上,雖然沒有什麼權勢,但畢竟管著四百餘人,比知縣強多了。

再說了,待在京師,有工資拿,兒子又想要走仕途,現在就在國子監旁聽呢,這要回懷遠種地,那自己就沒任何前景可言,兒子也別想混了……

可是人總是要有個家,有個根的。

自己的父親、爺爺、太爺爺都埋在了懷遠,沒個人回去,逢年過節,連上墳的人都沒有,豈不是大不孝?

萬一被哪個不開眼的人刨了祖墳,以後下去團聚,怎麼給老一輩交代?

再說了,自己等人的戶籍還在懷遠等地,他們在京師是沒戶籍的,只是“流民”,一直留在京師,頂著“流民”的帽子,能被人接受嗎?

“皇上,我想要留下來。”

李老三目光中仍有些遲疑,但口中卻依舊堅持道:“我想要留在這裡修築混凝土道路。”

“你們呢?”

朱允炆看向其他人。

一些人表態願意留下來,但更多的人卻低下了頭,不敢說話。

朱允炆看著身旁的人,認真說道:“朕知道你們為難,一方面是京師所得之大,一年抵耕作三年,一方面是眷戀故土,思鄉心切。如何選擇,朕都不會為難你們。只是——朕希望你們可以想清楚……”

“我們作出選擇,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子孫後代?故土難離,只是因為根在那裡,先輩也有飄零時,他們有勇氣紮根一地,難道我們還沒有先輩的勇氣?留下來開出一片天地,為了子孫後代留個家業,是不是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