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添把柴,澆點油(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允炆看過大同急報之後,便將急報傳了下去,攤開輿圖觀察起來。
待眾人閱覽過急報後,茹瑺上前,道:“皇上,大同急報與之前大寧送來的訊息是一致的,不過大同情報甚是詳細,左右論證,可見元廷鉅變屬實。”
朱允炆微微點頭,目光掃過眾人,道:“大寧訊息送來時,我們議過一次,此番再議,便需拿出個方略來。元廷鉅變,未來五年局勢當向何方,朝廷是否介入,暢言吧。”
茹瑺皺眉,言道:“元廷鉅變,哈什哈當權,瓦剌佔據主導,然阿魯臺等韃靼部落必不會久屈人下,混亂將起,臣還是認為,朝廷不宜參與其中,只需坐山觀虎鬥,待其疲倦之時,再起大軍。”
徐輝祖贊同茹瑺的觀點,附言道:“韃靼乃是北元舊部,瓦剌是新興部落,新舊之間勢必會有衝突,在其衝突起時參與其中,很可能會導致韃靼與瓦剌放下恩怨,一致對外。不妨靜候其變,尋機出擊以消滅元廷主力。”
朱允炆看著連連點頭的朱棣、楊榮等人,問道:“燕王叔,你曾推斷買的裡八剌命不久矣,如今看來果是如此。你也認為瓦剌與韃靼會發生戰亂?”
朱棣呵呵笑了笑,自通道:“以臣對瓦剌與韃靼的瞭解,他們部落之間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哈什哈雖是強勢,素有瓦剌王之名,但此人頗為剛愎自用,缺乏大局,以他的能力,還無法牢固掌控韃靼部落。”
“且韃靼阿魯臺等人實力尚在,絕不會心甘情願臣服於哈什哈,更不會臣服於阿里不哥後裔,能讓他真正臣服的,只有黃金家族後裔。故此,瓦剌與韃靼的衝突,一定會發生。”
朱允炆低頭看著輿圖,按照晉商與大同都司提供的情報,哈什哈在掌控局勢之後,並沒有繼續留在原來的元廷位置,而是向西遷移,而韃靼部落也出現了向東遷移的跡象。
東西之間的空白,實
則是一個安全距離,或者說,是未來的戰場。
“你們認為瓦剌、韃靼在明年開春之後,會叩我邊地嗎?”
朱允炆嚴肅地問道。
朱棣看向徐輝祖,徐輝祖對朱允炆回道:“按照當下情況來預判,瓦剌與韃靼不太會大規模南下,但小規模的襲擾還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瓦剌與韃靼發生衝突時,邊關極有可能會出現小股騎兵。”
茹瑺接過話,道:“以目前邊疆防衛,對付小股騎兵並不成問題。”
朱允炆思考著局勢,見楊榮欲言又止,不由有些好氣,道:“楊榮,有什麼話直言,不需要顧忌,朕還不至於給你扣個言論不當的罪名。”
眾人聽聞,皆是放鬆一笑,看向楊榮。
楊榮向殿中央走了一步,道:“皇上,臣的意見與燕王、諸位大人一致,任由瓦剌與韃靼拼殺,不做出兵考慮。只不過……”
“不過什麼?”
朱允炆問道。
楊榮臉色變得嚴肅起來,道:“只不過瓦剌與韃靼的戰爭,朝廷還是應該參與其中。”
“剛言不出兵,又言朝廷應參與其中,是何道理?”
徐輝祖疑惑地問道。
茹瑺瞪了一眼徐輝祖,道:“且容他將話說完!”
徐輝祖鬱悶至極,這個茹瑺是將楊榮當兵部的寶貝了,誰都說不得……
楊榮拱手道:“諸位大人,我所言並非前言不搭後語,也非矛盾,而是認為,瓦剌與韃靼衝突是必然之事,既然如此,為何不將這件事做大一些……”
“臣以為朝廷應把握時機,觀察瓦剌與韃靼動態,若瓦剌佔據上風,朝廷應主動派遣使臣找到阿魯臺,給韃靼提供兵器、糧草,讓他們繼續與瓦剌作戰。若韃靼佔據優勢,也可差使臣至瓦剌,給予支援,甚至給其官位……”
“只有瓦剌與韃靼長期戰爭,才符合我大明朝的利益。若一方太過強勢,另一方被徹底打倒,那蒙古之地必然迎來統一。而縱覽史書,但凡是蒙古一統,其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南下!”
“由此,令其戰,令其亂,不令其一統,才應該是朝廷之策。若朝廷完全遊離在外,反會受其反噬。”
朱棣看著“唯恐蒙古不亂”的楊榮,暗暗吸了一口氣,這個傢伙,是打算徹底玩殘瓦剌與韃靼啊,不過仔細想想,這一招雖然陰損了一些,不過確實刺激……
“皇上,臣以為楊榮之言,當為上上之策。”
朱棣率先表態。
茹瑺、解縉、徐輝祖也紛紛點頭贊同。
朱允炆滿意地笑了,讚歎道:“得楊榮,是朕一幸事,是大明之幸事啊。”
楊榮的策略是對的,作為韃靼與瓦剌的好鄰居,大明不應該完全置身事外,至少也應該添把柴,澆點油……
楊榮低頭,連忙道:“臣愧不敢當。”
朱允炆起身,看著朱棣、徐輝祖等人,肅然道:“楊榮之策施行,必以準確情報為本。朕意在晉商,給其通關許可權,外行商貿,內探虛實!可否?”